科室: 中醫科 主任醫師 黃道生

  冬天剛過,春天來臨時季,寒溫交替,古人稱之為“氣交變”。在正常情況下,立春之後,氣溫逐漸回升,日益溫暖,若突然“寒潮”來襲,中醫謂之“暴寒”,它超越了人體正常的調控範圍,打破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協調與統一性的平衡)。這種特殊的惡劣氣溫(寒冷)便是淫邪,成為致病的因素,導致寒病證,引發人的整體和區域性病變、多屬於寒病證。

  一、寒邪致病的特徵

  寒為陰邪,主要傷害人體陽氣,使之失去溫煦、充養臟腑、經絡、血脈、面板、肌肉等組織的功能。發生寒病證或誘發其他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體溫不升、怕冷、面板出現疙瘩、寒戰、體表和四肢厥冷,口脣及肢端現青紫。

  二、常見病證:

  1、寒邪犯腦:寒邪直中顱內血脈,氣滯血瘀,迴圈不暢,卒然梗阻。多見於中風,腦梗塞,表現為頭痛、嘔吐、四肢厥冷、瞳孔散大、神志不清,搶救不及時、不恰當、可猝然死亡。

  2、 寒邪犯心:寒邪直中心脈(或原有心臟病患),使血脈瘀阻。如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症見胸痛、胸悶、煩躁不安、手足厥冷、脈搏摸不著,嚴重者“朝發夕死”。

  3、寒邪犯肺:外寒由皮毛、口鼻而入,損害肺、氣管,誘發和加重原有疾病,如慢性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甚則造成痰溼阻塞肺、氣管,發生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而死亡。老年兒童群體多見。早期表現有的僅為感冒樣症候,而被疏忽,導致病情加重,不可逆轉。

  4、 疫病:寒邪導致者多稱“寒疫”。極具傳染、流行性,危害極大。2003年最初在南方發現的“非典”,便是其典例。當年冬末春初,出極端寒冷天氣,研究表明病原為冠狀病毒,與“寒邪”關係甚密。

  老年人形體虛弱、臟腑功能衰退、禦寒力低下;兒童幼稚之軀、形氣未充、臟腑嬌嫩。故老年、兒童正氣虛弱,免疫功能缺損,抗病力下降,而易遭“寒”邪侵襲,罹患上述各種寒病證。

  三、預防老年人、兒童寒病證要點:

  1、加強對寒邪致病危害性及防治意義的重視。樹立防患意識,保持高度警惕。

  2、科學制訂預防方案(措施)。根據四季氣候變化及特殊氣象的發生和“寒者溫之”的原則,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採取提高人體正氣(抗病力)、防寒、避寒、保暖等措施。如飲食宜進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高熱能量類食物,如:牛、羊、豬肉類,禽蛋類,辛溫菜蔬,生薑、大蒜、蔥、胡椒等。行方面宜控制戶外活動,不宜遠行,不宜聚眾活動。居住環境既需要保暖,又要維持空氣潔淨新鮮。可適當採用艾葉、陳醋,燻蒸等法。對體表部位使用芳香辛溫藥物煎水,搽擦區域性或足浴,可防治凍瘡。

  3、積極治療原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及其他心臟病患,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病等,務必堅持治療,不可任意中斷。

  4、抓住寒病證的先兆,防患於未然。寒病證先兆表現為:怕冷、寒顫(戰)、疼痛、無汗、體溫不升。病症初始期出現的所謂“感冒”樣症候時,當及時就診,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病勢惡化和逆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