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科 主任醫師 朱鎮華

  耳內流膿亦稱耳膿,是指外耳道內流出膿濁分泌物的症狀和體徵。多因熱毒壅盛或溼濁邪毒滯留耳竅所致。主要見於急、慢性膿耳,亦可見於耳癤、耳瘡等。
  臨床當根據耳流膿的病種與證候進行論治,若對以耳流膿為主症的病種尚不能確定時,可暫以耳流膿待查作為初步診斷,並進行辨證論治及對症處理。
  【機理分析】
  1、水溼浸耳:素有慢性膿耳,復因外感風寒或汙水入耳,肺氣不宣,肅降不行,水溼停聚,上幹於耳,致耳內淌水、流膿。
  2、風熱犯耳:素有慢性膿耳,復因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邪入少陽,聚於耳竅,致流膿增多。
  3、肝火犯耳:外感六淫失治,火熱熾盛,內傳肝膽,循經上蒸耳竅,氣血壅盛,化腐成膿。
  4、邪戀耳竅:急性膿耳好轉期,邪毒未盡,或久病膿耳,脾胃虧虛,氣血不足,驅邪不力,溼濁之邪久滯於耳。
  5、痰凝耳竅:久病膿耳,陽氣不足,腎虛骨弱,濁陰上幹,蝕損耳骨肌膜。
  【診斷方法】
  1、症狀表現:外耳道內流出膿濁分泌物,或鼓室內有膿濁分泌物積留。外耳道油性耵聹,不屬耳流膿;外耳道流出物類似水樣,糖還原試驗陽性,見於顱底骨折患者,多屬腦脊液耳漏,不屬耳流膿。
  2、症狀分類:除按膿的色澤多有白膿與黃膿之分外,按膿的性質一般可分為:
  (1)漿液性耳膿:耳內分泌物如清水樣,量較多。

  (2)粘液性耳膿:耳膿呈粘液性,質清稀或不稀不稠,色白或黃白。
  (3)膿性與粘膿性耳膿:耳內分泌物稠濁如膿,色黃或黃白者為膿性;分泌物呈膿性與粘性混合者,為粘膿性。
  (4)膿血性耳膿:即耳內分泌物夾有血跡者。
  (5)膽脂瘤性耳膿:鼓室內或上鼓室內有分泌物呈豆渣樣積留,臭穢難聞。
  3、伴隨症:一般伴有耳聾、耳鳴,有時伴有耳痛。
  4、問診:應注意瞭解耳流膿的原因、膿液的性質、量的多少、病程的長短、有何伴隨症等。
  5、檢查:應注意觀察耳膿的性狀、色澤,並注意觀察耳膜有無充血、穿孔,鼓室內有無穢濁分泌物積留或陶出,必要時行乳突X線照片。
  【辨病思路】
  1、新病耳膿黃濁,伴耳痛甚、發熱,檢查見耳膜充血、小穿孔者,多屬急性膿耳。
  2、久病耳內流膿,每於感冒後增多,檢查見鼓膜緊張部中央性穿孔,耳聾較輕,多為慢性膿耳單純型。
  3、久病耳內流膿,或有嗅味,檢查見鼓膜呈邊緣性穿孔或鬆弛部穿孔,鼓室內有肉芽或息肉,聽骨鏈破壞,多為慢性膿耳骨瘍型。
  4、久病膿耳,耳內分泌物量少而有特殊惡臭,檢查見鼓膜鬆弛部邊緣性穿孔,在鼓室或上鼓室內可掏出豆渣樣膽脂瘤物,多為慢性膿耳膽脂瘤型。
  5、久病耳膿或黃或白、時多時少,檢查見耳膜穿孔或大或小者,多屬慢性膿耳。

  6、經常性流少量膿液,耳內瘙癢,檢查見鼓膜瀰漫性充血、其表面有顆粒狀肉芽組織及少許滲出物者,多屬慢性肉芽性耳膜瘡。久病耳膿或黃或白、時多時少,檢查見耳膜穿孔或大或小者,多屬慢性膿耳。
  7、耳痛甚,檢查見外耳道有侷限性紅腫突起,或突起處表面有黃白點狀膿栓如椒目者,屬耳癤[疔]。
  8、耳痛,檢查見外耳道肌膚瀰漫性紅腫,淺表糜爛,有少量粘膿分泌物者,多屬耳瘡。
  【對症處理】
  1、耳道清潔法:適用於耳道或鼓室有膿者。用3%雙氧水或淡白醋(白醋、涼開水各半)清潔外耳道。在清潔鼓室時,注意將白色膜狀物清除乾淨,否則區域性用藥的療效差。
  2、水劑滴耳法:適用於耳流膿量多者,先清潔外耳道,再用黃連滴耳液、抗生素類滴耳液滴耳,每日3~5次。
  3、油劑滴耳法:適用於耳內流膿粘液性量不多者,特別是慢性膿耳。先清潔外耳道,再用氯黴素甘油之類抗生素油劑滴耳,每日2~3次。
  4、酊劑滴耳法:適用於鼓室潮溼不幹,分泌物少者。用4%硼酸酒滴耳,每日2~3次。
  5、粉劑吹耳法:適用於外耳道炎症、鼓膜炎症,以及膿耳之耳膜穿孔不小於2mm者。先清潔外耳道,再以噴粉器將氯冰散(氯黴素9份,冰片1份)吹入鼓室。
  6、浸耳法:適用於慢性骨瘍型或膽脂瘤型中耳炎。用重連酊浸耳,每日1次,每天30分鐘,連續1個月左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