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從來不是一個小病
它嚴重起來,能讓男子漢去撞牆;它極其普遍,是神經內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它非常複雜,大多數病人找不到明確病因。頭痛,儘管還有許多未知數,但醫生通過大量研究,正在逐漸解密,並通過規範的診治,將其遏制。
頭痛到底有多普遍?2008~2010年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不算上感冒、飲酒等原因引起的頭痛,我國頭痛的總患病率達到28.5%;任何一天裡,經歷過頭痛的人有4.8%;每時每刻,100個人中就有一人正在遭受頭痛的折磨。
頭痛分為兩大類,一類能找到明確病因,包括顱內腫瘤、出血,腦膜炎,高血壓等器質性病變;另一類是找不到明確病因的,又叫做“原發性頭痛”,這類患者是絕大多數,佔到83.5%。於生元說,要想治療頭痛,第一步就是要篩選出源自器質性病變的頭痛,從“源頭”治療;排除了器質性病變,再對原發性頭痛進行分類,然後各個擊破。
原發性頭痛有3種。第一種為偏頭痛,在人群中的年患病率為9.3%,女性居多,為男性兩倍。其頭痛的特點包括:偏側,搏動性,中重度,活動後加重,常常伴有噁心嘔吐、怕光怕聲等,一般符合其中兩項即可診斷。第二種為緊張型頭痛,一年中有10.8%的人群受此折磨,其疼痛的特點是:雙側,非搏動性,活動後不加重,程度一般為輕、中度,病人往往有箍帽子般的脹痛,伴有頭部肌肉痙攣,不伴有噁心嘔吐。第三種叫做“叢集性頭痛”,顧名思義,病人的頭痛在一段時間內非常頻繁,並且程度劇烈,常伴有單側流淚、出汗等自主神經症狀,這是一類最嚴重的頭痛,男性居多,有的患者因為難以忍受甚至選擇了輕生。
在明確頭痛的診斷分型之後,醫生才能有的放矢地給予相應的治療。經過對上萬個臨床病例的研究和總結,於生元和他的團隊已經找到了“分而治之”的辦法。目前認為,偏頭痛與三叉神經血管反射有關,其治療原則為:發作時,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或曲坦類藥物;不發作時,可使用鈣拮抗劑(氟桂利嗪)、抗癲癇藥、β-受體阻滯劑、抗抑鬱藥等進行預防。緊張型頭痛,目前研究認為與中樞神經對痛覺過敏有關,治療上,如果是輕度頭痛,使用一般的止痛藥,伴有肌肉痙攣的患者可用肌肉鬆弛劑,另外可用抗抑鬱藥。於生元解釋說,頭痛病人並非伴有抑鬱的情況下才使用抗抑鬱藥,因為該藥本身對於痛覺的傳遞就有阻斷作用。對於叢集性頭痛,目前認為病因與下丘腦的生物鐘有關,其治療需要激素、異搏定等藥物。診斷的準確度有賴於病人對病史的詳細描述,認真問診往往比化驗檢查更有價值,“頭痛的病人平時一定要記個疼痛日記,這樣才能幫助醫生儘快給頭痛定性,再進行鍼對性的治療”。
養成4個習慣
每個頭痛患者都有自己的發作規律,因此平時須注意觀察、總結,最好記個日記,既有助於醫生的診斷,也能找到自身的規律和誘發因素,在生活中加以規避。於生元教授說,除了記日記,病人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少低頭,多做需要仰頭的運動。建議多參加羽毛球、游泳、放風箏等活動,有助於預防頭痛。
2、進行心理調節,改善睡眠。研究表明,睡眠差、情緒緊張等都會誘發頭痛。
3、少喝咖啡、可樂。這些飲料含有咖啡因,少量咖啡因能止痛,但大量攝入反而會誘發頭痛。
六成病人在濫用藥
頭痛襲來,病人往往持兩種極端的態度,一種是死扛著不用藥,唯恐止痛藥傷害身體;另一種則是濫用止痛藥。於生元告訴記者,一個月中累計使用止痛藥超過10天即為濫用,這種情況在慢性頭痛患者中非常普遍,佔到60%。有的病人到門診看病的時候,竟當著醫生的面抓起大把大把的藥往嘴裡送。
患者自行使用的止痛藥,一般是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布洛芬等,這類藥多為非處方藥,病人可以從藥店買到。專家強調,這類藥除了有消化道損傷、腎損害等不良反應以外,還是頭痛的另一大原因。也就是說,用止痛藥不當,反而引起頭痛,而且還相當普遍。
在每個月頭痛超過15天的慢性頭痛病人中,有相當一部分需要先戒藥。這些患者長期大量服藥,對止痛藥產生了依賴,停用後會產生戒斷症狀,對此醫生會提供幫助。等熬過這一段,再進行鍼對性的治療,頭痛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8種情況要警惕
在頭痛患者中,八成以上是找不到確切病因的原發性頭痛,少數則源於器質性病變。那些會引起頭痛的器質性病變往往是較嚴重的疾病,因此頭痛病人需要首先排除這類情況,一旦發現,及早治療。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提高警惕。
1、剛剛發生的頭痛。與長期慢性頭痛相比,突然出現頭痛更要警惕。
2、老年人頭痛。
3、逐漸加重的頭痛。
4、伴隨偏癱、失語,要警惕急性腦血管病。
5、有發熱、皮疹,警惕腦部感染。
6、伴隨脖子發硬、噴射性嘔吐,提示有顱壓增高。
7、躺著不痛,但站起身來頭痛,往往是顱壓過低的表現。
8、頭痛患者本身就有基礎病,如免疫性疾病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