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任醫師 伍溢文

  痔是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面板下靜脈叢發生淤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痔是最常見的影響人類健康的肛腸疾病,其真正的發病率不詳,過去有所謂“十人九痔”,就是說痔的發病率高。我國曾對155個單位普查了57427人,痔的發病率為58.4%,以內痔為最多,約佔60%,外痔佔16%,混合痔佔24%。普查情況足以說明痔是常見病、多發病。

  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痔是血管性肛管墊,是正常解剖部分,普遍存在於所有的年齡、性別和種族,不能認為是一種疾病,只有當出現出血、脫垂、疼痛等症狀時,才能稱為病。

  目前有下列幾種學說,解釋痔的發病機理:

  1、肛墊下移學說:認為在直腸末端和肛管內有一種組織墊叫肛管血管墊,簡稱肛墊,由三部分組成:靜脈叢、結締組織、Treitz肌。正常情況下,肛墊疏鬆地附著在肌肉壁上,排便時主要受到向下的壓力被推向下,排便後借其自身纖維的收縮作用,縮回肛管內。彈性回縮作用減弱後,肛墊則充血、下移形成痔。

  2、靜脈曲張學說:認為痔的形成主要是靜脈淤血、擴張所致。從解剖上看,門靜脈系統及其屬支直腸靜脈,都無靜脈瓣,血液易於淤積而使靜脈擴張,加之直腸上、下靜脈叢壁薄、位淺、張力低,以及末端直腸粘膜下組織鬆弛,都容易出現血液淤積和靜脈擴張。

  3、直腸末端和肛管位於腹腔最下部,久坐、便祕、妊娠、前列腺肥大等影響肛管靜脈迴流的因素,使得血液迴流障礙的肛管靜脈淤血、擴張形成痔。痔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與飲食、排便習慣及環境有關。

  根據痔所在部位的不同分為三類:

  1、內痔: 臨床上最為多見,由直腸上靜脈叢(內痔靜脈叢)形成,位於齒狀線上方,表面為直腸粘膜所覆蓋。常有便血、脫垂史。

  2、外痔: 由肛門靜脈叢(外痔靜脈叢)形成,位於齒狀線下方,表面為肛管面板所覆蓋。常見的有血栓性外痔、結締組織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和炎性外痔。

  3、混合痔: 主要由直腸下靜脈叢形成,部分由直腸上、下靜脈和肛門靜脈相互吻合而成,位於齒狀線上下,表面為直腸粘膜和肛管面板覆蓋。有內痔和外痔兩種特性。

  痔的檢查方法:包括肛門視診、直腸指檢、肛門鏡檢查。檢查的體位通常為左側臥位、膝胸位(KCP)、截石位(LP)。經過檢查可以確診內痔、外痔、混合痔。因為每類痔的治療方法不同,只有將內痔、外痔、混合痔分辨清楚後,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目前痔的治療方法比較多,如注射療法,枯痔釘療法,膠圈套扎療法,冷凍療法,紅外線照射療法,肛管擴張療法,手術療法,中醫中藥治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1、痔無症狀時不需治療,只需注意增加纖維性食物,改變不良的大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保持會陰部清潔,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2、當痔出現出血、脫垂、疼痛及嵌頓等症狀時,要及早到正規醫院就醫,早治療效果好;

  3、糞便紅與黑,是胃腸道內出血的表現,可能是痔,也可能是胃十二指腸潰瘍,還可能是胃腸道腫瘤,特別要警惕直腸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