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骨科 主治醫師 陳志峰

  該病以稱扁平髖,股骨頭骨軟骨炎。發病率為1/10000,男孩發病約為女孩的4倍,雙側同時受累的約佔10%-15%。好發於4-12歲小兒,但從18個月至骨骼成熟的少年均可發病。

  病理改變為滑膜炎及滲出、軟骨肥厚、骨壞死及塌陷等。預後較差。影響預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骨成熟時股骨頭呈球形的程度,需股骨頭的形狀與發病年齡有關,發病年齡越早,股骨頭在骨成熟時就越接近球形。該病預後很大程度上與患兒的發病年齡有關。根據發病年齡劃分為小兒早期組(0-5歲),小兒中期組(5-8歲),小兒晚期組(8歲民上),小兒晚期組預後最差。

  病因為多因素,而具體原因不明確。很多研究結果表明股骨頭內血管有病理改變,與動脈和靜脈系統均有關聯。另一學說為易感兒理論,根據是病兒均有生長髮育異常、外傷史,活動過多等因素以及滑膜炎後遺症等。

  不少病兒因症狀輕微而未就診。病兒常有跛行,有時訴髖部、膝部及大腿疼痛。檢查的主要發現為患髖活動受限(特別是外展和內旋受限)以及大腿肌肉輕度萎縮。常因跛行而被家長髮現。活動量大時跛行加重,相反可因休息需緩解。其次病兒多有疼痛,侷限於臀部、髖關節前方和大粗隆部位。有時因疼痛可放散到膝部而易誤診。疼痛在活動後加劇或在夜晚明顯。病兒或家長每回想起數月前曾有外傷史(跌倒或扭傷),隨後即有跛行和髖部疼痛。數日後緩解,但時而加重時而減輕。拖延數有始去就診。有時病兒較正常活躍,跑跳多,且有時較正常孩子C小,或體重過大且不好動。

  有症狀的A組和B組病兒,發病時骨齡在6歲以內,最初的治療為減少活動量,用些抗炎藥物和短時間臥床休息、牽引,減少負重,骨齡6歲以後起病的B組和C組病兒,一旦關節因症狀而有活動範圍受限的,均採用手術等包容療法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