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主任醫師 常德貴

  陰囊潮溼,中醫稱為陰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圍(包括大腿內側近股陰處)部分經常汗多,且汗味臊臭的病症。陰汗往往出現在50歲以後,但近年來中青年男性就診的也為數不少。現代醫學沒有把該病列入疾病範疇,但中醫對該病早有記錄。《醫林繩墨 汗》:“陰汗者,謂至陰之處,或兩腿挾中,行走動勞,汗出腥穢。”
  陰汗一病最早見於《武威漢代醫簡》,列為男子七傷之第四傷,並認為系內傷腎虛所致,用牛膝、續斷、杜仲、山萸肉、蓯蓉、天雄等補腎藥治療。
  《諸病源候論》和《醫鑑》也將其列為男子七傷之一,病理為腎氣虧損。到了明清之期,將此病摒於“七傷”之外,或列於“汗門”,或列於“雜病”,對病因病理的認識和論治上有了較全面的發展,如《張氏醫通 汗》:“陰汗,陰間有汗,屬下焦溼熱”、“男子外腎冷,兩髀樞陰汗,前陰痿弱,陰囊溼癢臊氣,柴胡勝溼湯。”
  又說:“陰痿弱而兩丸冷,陰汗若水,小便後有餘滴臊氣,尻臀並前陰冷,惡寒而喜熱,膝亦冷,此肝經溼熱,宜龍膽瀉肝湯,柴胡勝溼湯選用。”《醫學準繩六要》則認為:“陰汗陰臭,俱下焦溼熱,酒面厚味過度而然。”可見,古人認為陰汗由溼熱下注或腎陽不足引起,治以清熱除溼或溫陽斂汗。
  陰汗之病多因溼熱所傷和陽氣虧損所致,與肝腎二經關係密切,外陰系肝腎二經絡循行部位。肝疏洩,腎固攝,肝經溼熱下注,熱則腠理疏鬆,汗府疏洩太過;或腎之陽氣虧損,肌腠失攝,汗液外洩,終致汗出太過。治療陰汗,應從肝腎著手。其治以除溼斂汗為總則,在臨床上,多表現為溼熱下注之實證和腎陽虧虛之虛症,故其治又隨症施治,輔以清熱邪或益腎陽之法。

  此外,治法上宜內外配合。生活上應調暢情志,避免鬱怒傷肝,勤洗滌,保持陰部潔淨乾燥,忌食辛辣厚味,加強身體鍛鍊,房事有度。
  經內服中藥及外用中藥,多數病人可在短時間內取效,部分病人需要較長時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