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治療師 蔣益

  足下垂是由小腿的前肌群和外側肌群麻痺,而小腿後肌群痙攣牽拉所引起的,表現為不能背屈足部,行走時或是拖曳病足或是將該側下肢舉得較高,落地時總是足尖先觸地面的一種症狀,因此在步行週期的擺動相,患者不能完成踝背屈動作,而形成特徵性的足下垂步態。

  1、足下垂形成的原因

  腦卒中患者足下垂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神經血管萎縮而引起的一種併發症。也與調節踝關節伸肌體位反射(除外肌肉活動的背景下)以改變重力--支撐負擔水平的變化有關。Cart等通過綜合大量有關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後提出,痙攣不只是中樞失去對低位中樞的控制,也與肌肉纖維和肌腱的物理特性改變有關,而且很可能與制動和廢用有關。
  制動會引起肌肉、肌腱和結締組織被動和主動特性的改變,包括肌肉纖維型別、交叉橋結締組織的改變,肌小節的喪失、水分的喪失,膠原沉積和粘滯性的改變,造成肌肉僵硬、張力增高,構成了關節活動阻力增加的因素。如果小腿三頭肌持續痙攣得不到牽伸而致跟腱攣縮,將使得可逆性足下垂轉變為不可逆性足下垂。
  此外,由於患者長期制動,小腿前肌群(脛前肌)及外側肌群(腓骨長短肌)啟用不足,肌肉出現廢用性肌萎縮,導致足背伸困難。這種足背肌/趾屈肌間肌力的不平衡,使得患肢足下垂、內翻及足跟不能正常著地,而顯得患側下肢較健側“長”,同時由於膝伸肌痙攣使得膝關節屈曲不充分,導致典型的代償性“劃圈步態”。這對患者行走,上下樓梯及日常生活是很不利的。因此,糾正足下垂,打破伸肌痙攣模式,使踝部產生主動性踝背伸,對糾正步態,提高步行能力有很大意義。

  2、足下垂的預防

  隨著康復醫學的進展,康復治療應從起病到恢復期貫穿於醫療護理各個環節和全過程中。對急性腦卒中病人護理工作中預防足下垂是很重要的,通過對病人患側足早期的護理,防止足下垂的發生,有利於患側足的正常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復。其護理方法為:

  ①踝關節的擺放:

  患者平臥位,於足跟部放一棉製的小圈,以防壓瘡,踝關節保持背屈中立位,用海綿小枕或棉墊鋪在木板上放在兩足下面,使足底與床面垂直,足尖向上居中。以抑制跖曲,保持踝關節於功能位,同時要避免重物或棉被壓迫。

  ②踝關節背曲運動:

  患者仰臥位,於髖關節下放一個枕頭支撐,腳掌與小腿儘量保持垂直。護理者一手固定患者的踝關節。另一手協助患者的踝關節做背屈、外翻運動。

  ③伸髖、屈膝、背屈踝運動:

  患者仰臥位,患腿伸髖、屈膝垂於床邊。治療者托住患者足使其處於背曲位,並向頭側運動,協助患者在伸髖狀態下,繼續屈膝和背曲踝。踝關節護理能主動或被動活動各關節,帶動肌肉,防止肌肉萎縮及肌腱、韌帶攣縮變形,關節僵硬,引起足下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踝關節康復護理流程可增強刺激關節和肌肉的本體感受器,促進運動功能和肌力的恢復,抑制下肢伸肌共同運動模式和伸肌痙攣,提高患者對下肢的隨意控制能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