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外科 主任醫師 畢研文

  典型症狀:眼突然發黑57歲的老陳除了有點兒血壓高,身體沒什麼大毛病。但近幾個月他常有左眼突然發黑的現象,時間也不長,一會兒就好,他就沒太在意。當這種情況出現得越來越勤(有時候一天能發作十多次)時,他才去醫院看眼科。眼科醫生查了半天,說他眼睛沒什麼問題。可他感覺左眼發黑的情況逐漸加重。輾轉幾家醫院、多個科室後,他在血管外科做了一個頸動脈彩色超聲檢查,終於發現左側頸內動脈起始段有斑塊形成和管腔重度狹窄。
  老陳的這種眼部症狀為一過性黑,是頸動脈狹窄的典型症狀之一。這種症狀多發生於一側眼部,發作時間不長,十幾秒到幾分鐘後可自行緩解。
  其他症狀:大小中風大部分的頸動脈狹窄患者比較多見的是腦供血不足的表現,如整天昏昏沉沉、記憶力減退等。如能及時干預,這種由單純缺血缺氧導致的功能減退可在改善血運後逐漸恢復。少部分患者則發展為:
  小中風  由頸動脈狹窄導致的其他症狀與中風的表現非常相像:一側肢體無力、持物不穩、行走偏斜,突然的言語不清、口角歪斜,突發暈厥,甚至是大小便障礙。但這些症狀一般於24小時內即可恢復,所以又稱為小中風。由頸動脈狹窄處的斑塊在血流衝擊下發生脫落,再隨血流進入顱內的各支動脈,引起動脈的一過性痙攣或造成動脈終末支栓塞,使相應區域出現一過性缺血,醫學上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當這些小碎片進入顱內動脈的眼動脈時,就會出現像老陳那樣的症狀。

  大中風  如果脫落的動脈內膜斑塊不夠小,無法被血液消融,或是被卡在動脈中,就會導致被卡動脈堵塞而引起中風,出現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生活無法自理、大小便無法控制等症狀。
  您別忘了看心血管外科多數病人出現TIA症狀時,首先想到的是去看神經內科或眼科。但若為一過性缺血尚未從量變引起靶器官的質變,常規檢查(如CT、核磁或眼底檢查)就不會有陽性發現,或只發現白內障、頸椎病、腦梗死灶等。如果滿足於這些發現,就會忽略頸動脈狹窄這個隱患。
  其實,明確診斷頸動脈狹窄的方法很簡單,即彩色多普勒檢查。這種方法還價廉、有效、無創,敏感性和特異效能達90%以上。關鍵在於醫患雙方在遇到可疑病症時,注意進行頸動脈的檢查。發生過中風的人尤其需要注意複查。
  頸動脈血管造影(DSA)能更加精確地得到頸動脈狹窄部位、長度以及程度、軟硬斑塊等詳細資訊。但這是一種有創檢查,有可能造成穿刺部位的血腫、動靜脈瘻形成等,造影后還需要臥床制動24小時。
  近年來,應用無創的CTA以及MRA技術,同樣能得到全面的動脈狹窄資訊,輻射損害也比DSA少。
  手術和介入治療凡是動脈狹窄佔50%~70%且出現症狀者和狹窄>70%者,均應積極進行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即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  CEA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標準方法,至今已開展50餘年。據我院血管外科中心的術後隨診觀察,應用頸動脈補片後,頸動脈再次狹窄的機率有所降低。
  介入治療(CAS)  即通過動脈穿刺技術,將血管支架置於頸動脈狹窄段,擴張頸動脈,從而達到保證頸動脈血流通暢的目的。其優勢為微創、恢復快、住院時間大為縮短。其適應證為:伴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外科入路困難(狹窄部位較高)的嚴重狹窄者、放療後再狹窄者、CEA後再狹窄者和夾層性狹窄者等,但目前介入治療的費用較傳統手術高。
  文章開頭提及的老陳,經過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治療後,左眼的黑症狀完全消失。根據統計,我科治療的頸動脈狹窄患者,大部分主訴症狀緩解:頭腦變清晰了,手腳變輕快了,原有的TIA症狀也好了。可見,外科干預治療的效果還是十分顯著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