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腦內科 副主任醫師 江雲東

  一、蟲類藥的發展簡史

  “蟲”字在古代是作動物的總稱的,如《大戴禮》:“禽為羽蟲,獸為毛蟲,它為甲蟲,人為裸蟲”。《周禮》有“五藥”之說,玄注“五藥者,草、木、蟲、石、人也。”這裡就說明蟲為五藥之一,蟲類藥就是指小型動物藥物。

  蟲類藥包括一些昆蟲(羌螂蟲,地鱉蟲,斑鰲),軟體動物(蚰蜒),環節動物(蚯蚓,水蛭),節支動物(全蠍,蜈蚣,螻蛄,蜘蛛),以及小型爬行脊動物(蟾蜍,壁虎,蘄蛇,海馬)等等。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動物已達150多萬種,而植物只有30多萬種,因此,蟲類藥物的資源是很廣闊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發掘和應用。

  世界三大蟲類,都走入藥的:1.蠶的記載近5000年。2.蜂在西周時就廣泛的運用。3.紫膠約於公元三世紀開始應用。

  記載蟲類藥物的醫學文獻,最早的是漢初《神農本草經》,其中記載蟲類藥物28種,佔動物類藥物43%,佔全部記載藥的80%.

  東漢張仲景應用蟲類藥物治療內、婦科疾病,創立了以蟲類藥為主的抵當湯(丸),大黃蔗蟲丸,下血湯等著名方劑,給後世的影響很大。

  以後歷代都有較大的發展,如在晉代葛洪《肘後方》,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王燾的《外臺祕要》等,將蟲類藥物廣泛地應用於內、外、婦、兒各科。宋代許慎微的《普濟本事方》,也較多的應用了蟲類藥。金元時代蒼本上是因襲舊法,直至明代李時珍全面總結了藥物經驗。《本草綱目》中收集蟲類藥達126種,佔動物類藥物的24%,使蟲類藥物得到很大的發展。

  清代溫熱病學家如:楊慄山,葉天士,王孟英等,他們敢於創新,廣泛應用蟲類藥物治療各種疾病,給後世留下了不少寶貴的經驗。近百年來,善於運用蟲類藥物的醫家,主要有鹽山張錫純,武進輝鐵焦及鎮江章次馬諧光生,他們醫案治驗記載,頗多創見。

  解放以來,許多醫藥家非常重視蟲類藥物的臨床研究。並研究清楚了多種蟲類藥物的有效成分,應用來治療各種疑難重症。例如用蜈蚣注射液治面板癌,斑鰲素片治療原發性肝癌,蟾蜍用作強心及粘膜麻醉等,大大發展了蟲類藥物的應用和經驗,值得深入探索,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蟲類藥物的主治功用

  蟲類藥物的主治功用,往往可因其功效不同而異,一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攻堅破積:機體的臟器發生病理變化,形成堅痞腫塊,如內臟腫瘤,肝脾腫大等。

  2、  活血化瘀:機體的迴圈瘀滯或代謝障礙出現血瘀證相,用以推陳出新。

  3、  息風定痙:適用於肝風內動,出現痙攣抽搐等一系列的神經系統症狀。

  4、  宣化洩熱:熱性病早期,邪熱鬱於肌表,症見發熱,疹發不透等,以宣透,化毒,洩熱,透邪。

  5、  壯陽溫腎:腎阻虛衰,症見陽痿不舉,遺尿,小便失禁等。

  6、  消癰散腫:毒邪壅結,導致癰腫,惡疽,頑癬等。

  使用蟲類藥物要:1、辯證準確,選藥精當,嚴格掌握劑量,使邪去而不傷正,效提而不狂悍。2、從小劑量用起,逐步加大劑量。3、蟲類藥多溫燥,使用時注意配合養陰養血的藥物。4、儘量能將蟲類藥物的劑型進行改革,以避免不良刺激。

  三、蟲類藥物的臨床應用:

  (一)、全蠍:為鉗蠍科動物向荊蠍的全體,又名“全蟲”。

  功用:

  1、祛風定痙:用於驚厥抽搐,中風癱瘓等。

  2、審筋逐溼:善於走竄,用於風溼痺痛等。

  3、化瘀解毒:用於頑疽惡瘡,抗癌消瘤等。

  本品含有蠍毒素,對呼吸中樞有麻痺作用,而對心腦血管有興奮作用。其藥理研究有明顯的抗驚厥作用,還有擴張血管,降低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

  用量:每日3g,研末,分三次吞服,效果較好,作湯劑效果較差。

  臨床應用:1、偏頭痛:“鉤蠍散”能平肝熄風,培本。炙全蠍3g、鉤藤10g、紫河車5g、共研細末,每日三次,每次5g,以上為一日量,5-7日為一療程。

  2、乙腦極期:“奪痰定驚散”適用於痰濁阻滯氣機,矇蔽心竅而致的高熱昏迷,驚厥頻作,痰涎壅盛,內閉敗脫之症。炙全蠍20g,水牛角50g,膽南星30g,天竺黃30g,人工麝香10g,川貝30g。共研細末,每日三次,每次4g,口服,以上為兩週量。用後多可疾消神延。

  3、瘰癧:“消癧散”,善於開淤散結,軟堅消癧,炙全蠍20g,炙蜈蚣10g,穿山甲20片,核桃50g,研末研勻,每日兩次,每次5g,口服,以上為10日量。

  4、肺結核:“抗癆散”能開淤解毒,培本補肺,炙全蠍30g,,胎盤30g,白芨30g,炙蜈蚣15g,地鱉蟲15g,甘草g,共研細末,每日兩次,每次4g,口服,以上為半月量。

  此外,單味或配伍共之藥物,尚可治療破傷風, 癰疽,痺癰,腫瘤,白血病,溼疹,神經系統及骨關節等疾患。

  (二)蜈蚣:為蜈蚣科少棘後蜈蚣,味辛性微溫,入肝經,本品含有類似蜂毒的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等。對面板真菌及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並能抗癌。

  功用:

  1、熄風定驚:風動抽椿蚩諮弁嶁保腫懵檳盡

  2、開疥解毒:對腫病及瘡瘍癰疽均可應用。

  3、舒利關節:適用於類風溼之類的關節變形,痙攣拘急等。

  4、殺人孕卵:對宮外孕之孕卵未終絕等有效。孕婦慎用。

  一般藥劑用1條,煎劑用兩條。臨床應用:1、口眼歪斜:蜈蚣1條,研細末,以防風,黨蔘各10g煎湯送服。一日量,分三次服。

  2、骨癆、瘰癧:“結核散“:蜈蚣1條,全蠍3g,地鱉蟲2g,每次取3g,混入雞蛋內攪勻,煮湯服用。以上為一日劑量,分兩次服。

  3、毒蛇咬傷中毒:蜈蚣細粉每次2g,每日三次,口服。

  4、乳癰:蜈蚣1條,全蠍3g,研細末用黃酒送服。以上為一日量,分兩次服。

  5、白日咳:蜈蚣1條,甘草10g,研細末,1-2歲,每次0.5g,3-4歲,每次0.7g,每日兩次。

  6:宮外孕孕卵未終絕等:用“宮外孕方”:當歸8g,丹蔘8g,乳香8g,沒藥8g,生蒲黃8g,五靈芝8g,三稜6g,莪術6g,牛膝10g,煎湯,蜈蚣1條研細末沖服,以上為1日量,分三次服。

  7、  下肢潰瘍:患部先用銀花,野菊花適量煎水沖洗,然後撒上蜈蚣細粉,以膏藥覆蓋,每日換藥一次。

  8、  慢性骨髓炎:蜈蚣10條,研細末,裝膠囊,分十份,每日服一份,外用以凡士林紗條蓋,蜈蚣細粉填入瘻骨內,每日換藥一次。

  9、  慢性潰瘍,癤腫,外傷感染:活蜈蚣2條,泡入60ml菜油中,三日後用棉球蘸油擦患處,每日兩次,連用7-14天。

  10、  急慢性腎炎:蜈蚣1條,研細末,放入生雞蛋內,外以溼紙及黃土糊住,放灶內燒熟,每日吃一個,能改善症狀,消除尿蛋白。

  11、  慢支炎:蜈蚣1條,研細末,放入雞蛋內煮熟,每日吃一枚,連服20日。

  此外,尚可治療破傷風,淚囊炎,丹毒,燒傷,淋巴內瘤,類風溼,急性白血病,癲癇,小兒消化不良,疝氣,宮頸癌等。

  (三)、殭蠶(附蠶沙):

  為蠶蛾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化的全蟲,味鹹辛而性平,入肝、心、脾、肺四經。本品主要含脂肪及蛋白質,白僵菌還含甾體112-羥基化酶素,用於合成類皮質激素。

  功用:1、疏風洩熱:治療邪氣及風疹瘙癢。

  2、化痰消堅:結核,瘰癧,喉痺,咽腫。

  3、解毒鎮靜:瘡毒,癲癇。

  4、通經活絡:痺癰,閉經。

  臨床應用:1、熱病初起:疏風洩熱,清腸解毒,有截斷熱能之功,殭蠶10g,蟬蛻10g,烏梅12g,滑石20g,藿香12g,薄荷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三次服。

  2、面癱:“平肝祛風湯”,殭蠶12g,全蠍3g,(以上研細末),菊花15g,荊芥12g,鉤藤15g,石決明15g,白芍15g,白芥子12g,甘草6g,煎湯,每日一劑,沖服細末,分三次服。

  3、蕁麻疹:適用於風熱型等,殭蠶12g,蟬蛻10g,防風12g,薄荷10g,蒲公英30g,甘草6g,煎湯,每日一劑,分三次服。

  4、慢性咽炎:養陰清熱,化痰和咽:殭蠶10g,全蠍3g,(以上研細末),黃芩15g,金銀花15g,代赭石15g,牡蠣20g,生地黃15g,麥冬15g,桔梗10g,甘草6g,煎湯,每日一劑,沖服細末,分三次服。

  5、乳腺小葉增生:消核湯,疏肝解鬱,利血消堅,協潤衝任。殭蠶12g,蜂房6g,當歸10g,赤芍15g,蟲附10g,橘核10g,陳皮10g,甘草6g,煎湯,每日一劑,分三次服。

  蠶砂:味辛甘,性平,含有多量的維生素A.B.C,並有蛋白質,葉綠素及生花膠素。

  功用:1、祛風滲溼:用於時感夾溼,發熱肢楚。

  2、解毒化瘀:用於蕁麻疹,閉經等。

  臨床功用:1、蕁麻疹:“蠶砂飲”:蠶砂10g,丹蔘12g,地膚子12g,蟬蛻10g,重樓5g,甘草6g,煎湯,每日一劑,分三次服。

  2、閉經:實證用:“蠶砂酒”:蠶砂30g,黃酒500ml,隔水蒸煮,每晚服50ml。

  3、崩漏:炒碳能止崩漏,可與辯證應用的湯藥沖服。

  四、蚱蟬:(附蟬蛻)

  為蟬科蘭蚱,味鹹而甘,性微寒,其蛻殼叫“蟬蛻”,性微涼,入肺、肝、腎三經,蚱蟬畏於雅風定驚,近世用少用。蟬蛻有大量甲殼質或份,能降低橫紋肌的緊張度,對神經節有阻滯作用。蟬蛻之頭解作用明顯,蟬蛻之身止驚作用為著。

  功用:1、疏風解熱:善解外感風熱,為溫癰初起之要藥。

  2、定驚解驚:驚厥,破傷風,並善止癢疹。

  3、造託疹癮:麻疹,水痘之應發而不發者。

  臨床應用:1、小兒驚搐:“驚風退熱散啊”:治驚風,發熱,消化不良,蟬蛻60g,雞內金、鉤藤、天竺黃各12g,陳皮12g,研細末0.1g/kg,每日三次口服,能解熱定驚,化痰和中。

  2、破傷風:“蟬蛻酒”,以蟬蛻30g,黃酒與水酒煎服,共100ml,分三次服,一日量。

  3、過敏性疾病:“麻黃蟬蛻湯”:治尋麻疹、溼疹、藥疹、漆過敏等症。蟬蛻10g,麻黃5g,浮萍、槐花各10g,黃連、甘草各6g,煎湯300ml,分三次服,一日量。

  4、腦囊蟲病:“消囊定癇散”:蟬蛻80g,全蠍50g,琥珀20g,硃砂15g,冰片5g,甘草50g,研細末,口服每次3g,每次2次,有熄風,定癇,殺蟲之功。

  5、疹出不透:蟬蛻、芫荽、浮萍、荊芥各20g,水煎外熨。

  六、地龍:屬蚯蚓科,味微鹹,性寒,入肺脾、胃、肝、腎諸經。

  功用:1、洩熱定驚:對於傷寒、溫邪高熱、譫妄、煩操、抽搐驚厥者有效。

  2、鎮肝降壓:肝陽上亢之高血壓。

  3、平喘通絡:熱喘,熱痺。

  4、行水解毒:急性黃色肝萎縮,斑疹及血熱積盛者。

  脈弱便溏者及孕婦慎用,湯劑每日10-15g,丸散劑用1-2g。

  臨床應用:1、哮喘:地龍、烏賊脊,天竺黃各2g,研細末,每日三次,每次2g,一日量。

  2、高血壓:陰虛陽,肝陽上亢型,用滋陰潛陽,平肝抑陽的方藥加用地龍較好。

  3、邪熱驚搐;可與辯證用藥中加用地龍較好。

  4、痺症:“麝黑丸”:地龍15g,全蠍15g,黑豆20g,人工麝香0.4g,研末,每日三次,每次2g。

  5、中風偏癱:“補陽還五湯”:黃芪30g,地龍12g,當歸10g,川芎12g,桃仁10g,赤芍15g,煎湯至300ml,分三次服,一日量。

  6、溼疹:用地龍注射液穴位注射。

  7、潰瘍病:在辯證用藥的基礎上加用地龍為好。

  此外,還可用於癲狂,腮腺炎,蕁麻疹,小兒麻痺症,泌尿繫結石,小腿潰瘍,骨折,丹毒等症。

  六、白花蛇、烏梢蛇(附蛇蛻)

  白花蛇又稱蘄蛇,屬腹科,味甘鹹,性溫。烏梢蛇屬遊蛇科,味甘,性平,均入肝脾二經。

  功效:1、祛風通絡:癧風頑癬,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2、攻毒定驚:驚癇抽掣,癮疹癢疹,破傷風。

  凡病勢深痼,而風毒壅於血分之病,非此不除,均稱之為“截風要藥”,本品性較溫燥,故血虛生風等,不宜單用,需與養血之品配伍為宜。

  一般用量為6-12g,如做散劑僅需1-2g。

  臨床應用:1、帶狀皰疹:蘄蛇10g,冰片1g,研末,麻油調外敷。

  2、類風關:“龍蛇散”:百花蛇、地龍等量,研細末,每日二次,每次2g,口服。

  3、乙腦後遺症:烏梢蛇30g,殭蠶30g,蜈蚣、當歸、橘紅、天竺黃、地龍、紅花各6g,研細末,每次2g,每日三次。

  4、蕁麻疹:烏梢蛇、紫陽、黃芩、荊芥、防風、徐長卿、甘草各10g,蟬蛻、赤芍各12g,白芷、黃連各6g,煎湯300ml,分三次服,一日量。

  5、牛皮癬:白花蛇研末,每次2g,每日三次。

  此外,還可應用於破傷風,肌肉萎縮,腦膜炎後遺症,骨結核,半身不遂等症。

  蛇蛻:性平,味鹹,入肝經。

  功用:1、疏風定驚:腦囊蟲病,蕁麻疹,疥癬。

  2、解毒辟惡:腮腺炎,麥粒腫,中耳炎,乳腺炎,痣瘻,癰疽。

  3、明目退翳:角膜斑翳。

  凡孕婦及無風毒者慎用,一般用3-6g,散劑用1-2g。

  臨床應用:1、腦囊蟲病,蛇蛻研末,每次2g,每日兩次,四佰大戟湯(檳榔、大戟、木瓜、鉤藤)沖服。

  2、腮腺炎:蛇蛻5g,洗淨,切碎,拌雞蛋炒食,一日量。

  3、癰疽、瘰癧:“雄黃拔毒散”:蛇蛻、炮甲,全蠍,雄黃,牽牛子、蜈蚣、冰片,研末外用。

  4、麥粒腫:眼瞼炎,蛇蛻浸泡於鹽水中,取貼患處,每日一換。

  5、中耳炎:蛇蛻、枯礬等量研細末吹耳內。

  6、乳腺炎:蛇蛻5g,燒炭,黃酒送服。

  7、疥癬:蛇蛻6g,苦蔘15g,蛇床子30g,白礬9g,煎湯,外洗。

  此外,運用於帶狀皰疹,口瘡,痔瘻等。

  七、斑蝥:屬蕪青科,味辛,性溫,有毒,入大腸、肝、腎、胃四經。

  功用:1、破血逐瘀:辛散入血,消Y散結,入腫癧,遷肝,胃竇炎。

  2、能制肌毒、惡瘡瘻爛、疥癬死肌,如瘰癧,骨結核,牛皮癬。

  3、發泡生肌:風溼病,瘧疾,女陰白斑,牛皮癬,斑禿。

  即可內服,又能外用,但因含有斑蟊素,對胃腸道及泌尿系統有較強的刺激作用,過量會導致死亡,服用時應從小劑量開始,酌情增加,並多喝綠豆湯,豆漿,如發現尿路刺激,甚至出血時,可用車前草,木通,豬苓,白茅根,煎湯服。每日服60ml-100ml,不可超量,外用適量,孕婦及體弱者禁用。

  臨床應用:1、肝癌、肺癌、乳腺癌、食道癌,直腸癌,斑蟊素片,每次1-2片,每日三次,有一定的療效。

  2、食道癌:“斑蝥蛋”:斑蝥一隻,把頭、足、翅、絨毛,放入雞蛋內蒸食,每日一隻。

  3、慢性遷延型肝炎:“遷肝片”對絮狀試驗及血片蛋白質的改善,有效,斑蝥片,每日二次,每次1-2片。

  4、風溼病:斑蝥10g,雄黃2g,研細用蜂蜜製成小粒,貼於相關穴位上,經8-12小時後,揭去。

  5、瘰癧:斑蝥1份,糯米粉9份,研細,以夏枯草汁泛丸如綠豆大小,每日一次,每次1-2粒。

  6、牛皮癬:斑蝥20只,蜈蚣10條,土槿皮30g,研細,50%酒精500ml浸泡,每日搽患處1-2次。

  7、鵝掌風:斑蝥1只,蜈蚣3條,白芨、大黃、馬錢子各9g,加醋2000ml,浸泡24小時,每天患處浸泡15分鐘,7天為一療程。

  8、胃竇炎,萎縮性胃炎:“抽刀散”加減:高良薑30g,斑蝥2只用炒(最後去除斑蝥蟲體),肉楂10g,生大黃、甘草各6g,共研細末,裝膠囊,食前服1粒,每日三次。

  9、斑蝥:斑蝥4只,鬧羊花、泡姜各9g,泡高果酒500ml,浸一週後,搽患處,每日2-3次。

  八、蟾蜍(附蟾蜍):屬蟾蜍科,味辛,性寒,有毒。

  功用:1、消積化瘀:為小兒疳積要藥,並用於腫瘤,肝硬化,白血病。

  2、解毒醫瘡:瘡瘍,溼疹。

  蟾蜍的使用,一般多去內臟晒乾,制丸散劑用,每日1.5-3g,,現有製成注射液,方便使用,提高療效,蟾蜍每日一隻,如有嘔吐反應,立即停服,孕婦慎用。

  臨床應用:1、肝硬化及慢性腎炎引起之腹水、水腫:“瀉水蜜”:蟾蜍1只,砂仁塞入肝內,放入香油、蜂蜜中煎熬,每次服6g,每日三次。

  2、血疹性蕁麻疹:制蟾蜍1只,去內臟,置砂罐內煮爛,取湯外用,每日3-4次。塗患處。

  3、肝硬變、小兒疳積:“蟾砂散”對上述二病腹膨有效。化癰疳者,不宜用,大蟾蜍1只,砂仁6g,塞入蟾口,封閉存性,每次0.5g,每日二次。

  此外,還應用於急粒,食道癌,一切爛瘡,化膿性炎症,慢之炎等症。

  蟾酥:蟾蜍分泌的漿液加工而成,性溫,味辛甘,有毒,入胃經。

  功用:1、解毒消癰:阻癰惡瘡,疔瘡,背瘡,咽喉腫爛。

  2、辟惡通竅:痧疫昏厥。

  3、麻醉止痛:牙痛。

  用量,本品有毒,內服劑量需嚴格掌握,一般配伍作丸劑,每日為30mg,由於易引起子宮萎縮,孕婦忌服,外用適量。

  臨床應用:1、各種心力衰竭:“強心散”,蟾酥一份,茯苓九份治療心力衰竭,每日蟾酥用量不應少於30mg。

  2、喉痛、白喉、癰疽、牙根炎、哮喘、心衰:“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三次。

  3、表面區域性麻醉:蟾酥、川烏、草烏、胡椒、薄荷腦、澤金花浸酒,塗區域性,可用於咽喉,鼻腔,口腔等手術。

  此外,還應用於多種瘡毒,破傷風,宮頸癌,陰道癌,直腸癌等症。

  九、蛤蚧:屬壁虎科,性微溫,味鹹,入肺腎二經。

  功用:1、補肺潤腎,定喘止嗽:肺結核,哮喘,慢之炎等。

  2、益精歸陽,溫壯下亢:陽痿、遺精、經期腰疼。因其性辛而微溫,故常配養陰藥同用,凡陰虛肺燥,或腎經有溫熱或相火熾盛者,均應慎用。

  用量,入藥多作丸散劑用之,每次服0.4-0.6g,每日二、三次。

  臨床應用:1、哮喘:“參蛤散”適用於虛寒型哮喘,蛤蚧一對,紅參、北沙蔘各30g,麥冬、橘紅各10g,紫河車20g,共研細,每次1.5g,每日三次。

  2、慢支炎:“蛤賊散”用於慢之炎咳喘不已,而體質偏虛者,蛤蚧一對,烏賊骨50g,研末,加白糖少量,每次2g,每日三次。

  3、肺結核:“蛤母丸”適用於浸潤型肺結核或空洞而氣陰兩虛者,蛤蚧一對,北沙蔘、知母、川貝、杏仁各100g,研細末製成蜜丸90粒,每日三次,每次一粒。

  4、陽痿、遺精:“補腎丸”對腎陰虛衰的陽痿遺精有效,蛤蚧一對,熟地黃、菟絲子、金櫻子、巴戟天、肉蓯蓉各50g,紫河車30g,研細末,製成蜜丸60粒,每日三次,每次一粒。

  此外,還有海馬、蟋蟀、守宮、蚰蜒、螻蛄、水蛭、九香蟲,恙螂蟲、蜘蛛等。

  四、總結

  (一)、蟲類藥物的臨床應用有其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效能,目前其具體成分和藥理機制雖尚未完全闡明,但部分已有了實驗資料,為中西醫結合,發展我國中醫藥事業奠定了基礎,通過大家不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一定會獲得新的效果。

  (二)蟲類藥物的臨床應用,應掌握辯證論治的原則,並要善於和其他藥物密切配合應用。這是研究蟲類藥物,提高療效的關鍵。

  (三)蟲類藥物應用的劑量,炮製方法,與療效有重要的關係,但有少量蟲類藥物含有毒素,應用時嚴格掌握劑量並嚴格觀察。

  (四)蟲類藥物要儘可能的製成丸、散、針劑使用,既能節約藥材,又能提高療效,又可減少病員的恐懼心理,便於應用。

  (五)消除誤區,對於蟲類藥物的使用,存有恐懼心理,不敢大膽應用,甚至誤認為應用蟲類藥物是以毒攻毒,這個概念是不正確的,很多蟲類藥物死後或通過炮製它含有毒成份已破壞或被氧化,可消除顧慮,大膽應用。

  案1:患者王某,女,59歲,2009年8月5日就診。患者於2009年8月2日患病,出現右側肢體活動不利,診見表現為右手不能持物,右下肢不能行走,入院時測生命體徵:T:36.7℃,P:90次/分 ,R:20次/分,BP:190/110mmHg,心肺查體未見明顯陽性體徵。神經系統查體:理解力、記憶力、定向力均正常,瞳孔等大等圓,約5mm,對光反射靈敏,眼球運動自如,左側鼻脣溝變淺,伸舌偏曲不明顯,右上肢肌力3+級,右下肢肌力3-級,左側肢體肌力、肌張力正常,右側病理徵均未引出,生理反射存在,左側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徵未引出。舌淡黯,苔膩,脈弦。既往患者高血壓病史3年餘,最高血壓為220/120mmHg,服用“北京降壓0號”,血壓控制情況不詳。中醫診斷為中風-中經絡,證屬風痰阻絡型。中藥湯劑給予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法半夏12g,炒白朮10g,茯苓12g,陳皮12g,天麻10g,鉤藤15g,全蠍12g,地龍15g,水蛭10g,殭蠶10g,石菖蒲12g,防風12g,麻黃6g,水煎取汁300ml,每日分3次服用,每日1劑。服藥期間規律服用降壓藥物,每日1次。上方隨證加減,調理1月後,右側肢體功能逐漸康復,生活可自理。隨訪2年,患者可進行日常生活活動。

  體會:該病多因正氣虛弱,脈絡空虛,外邪乘虛入中,致使氣血痺阻,執行不暢而肢體麻痺不仁。風邪傷人,上先受之,故可見到鼻脣溝變淺。今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化痰祛風,搜風通絡,法半夏、白朮、茯苓、陳皮祛風化痰;天麻、鉤藤熄風通絡;方中配伍全蠍、地龍、水蛭、殭蠶蟲類藥為“血肉有情”、“蟲蟻飛走”之品,具有獨特的生命活性,可搜風通絡。葉天士稱“久病入絡”,倡用通絡方法。每取蟲蟻迅走諸靈,認為飛者升,走者降,最能追拔深混血氣之邪,解除淤滯,血無凝著,氣可宣通;石菖蒲、防風、麻黃風藥有引藥上行,開鬱閉之腦竅玄府,增加功效。諸藥合用,可湊化痰熄風,搜風通絡之功效。

  案2:患者姜某某,女,59歲,2009年12月就診。患者平素全身關節酸脹、疼痛1年餘,近日疼痛加劇,在當地鄉鎮衛生院治療半月無效。刻下:患者全身關節遊走性疼痛,下肢為甚,麻木不仁,遇陰雨天或夜間加重,腰脊酸脹,活動艱難,四肢乏力,面色萎黃,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門診查血常規、小便常規未見異常,血沉:39mm/h,抗“O”504U。診斷為痺症(行痺)。中藥湯劑給予防風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祛風通絡,散寒除溼。防風10g,桂枝10g,秦艽12g,獨活15g,寄生12g,杜仲12g,當歸10g,水蛭10g,地龍12g,全蠍6g,殭蠶10g,全蟲3g,赤芍10g,威靈仙20g,伸筋草30g,7劑,水煎,取汁300ml,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劑。上方隨證加減,共服用20餘劑,患者症狀消除。後期隨訪,患者病情沒有發作。

  體會:痺症是由於人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溼、熱等外邪,致使經絡痺阻,氣血執行不暢,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臨證指南醫案》中善用蟲類藥治痺,其搜風通絡之功不可低估。在其啟迪下,針對“風寒溼三氣雜至,合面為痺也”的病目,在祛風通絡的基礎上,加用蟲類藥水蛭、全蠍、殭蠶、地龍、全蟲等能針對脈絡之瘀滯阻塞產生較強的疏逐搜剔作用,還能緩和脈絡之拘急、硬化,以令絡道通暢而恢復其行氣血之用,從而改善肢體不遂酸脹等症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多蟲類藥物均有鎮痛、抗炎、消腫、調節免疫的作用。因藥證合適,故療效顯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