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馬靜

  一、陽虛的原因:

  怕冷是陽虛的典型表現,但我們常說的上火,卻不能說與陽虛無關,同時,陽虛也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照樣會出現陽虛的。2、為了更好地判斷自己是否是陽虛,讓我們首先要了解引起陽虛的原因。陽虛的原因有以下幾種:與遺傳,長期居住在寒冷、潮溼地區,過多的使用冰凍、寒涼的食物,如冰鎮飲料,長時間的熬夜,性生活過度等有關。西京醫院中醫科馬靜

  二、如何判斷陽虛

  請大家看這個陽虛的測試表:

  1、您手腳發涼嗎?

  2、您感到怕冷衣服比別人穿得多嗎?

  3、您吃涼東西會感覺到不舒服嗎?

  4、你喜歡吃熱的嗎?

  5、你尿量多嗎?尤其是晚上尿多嗎?

  通過這幾條簡單的測試,你們自己判斷是否是陽虛了。其實,從這個測試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陽虛的表現就是一個主要的症狀“怕冷”。前兩條是人體的陽氣不足,不能外達四肢和體表,第3、4條是脾胃陽氣不足的表現,而夜尿多則是腎陽虛的表現。

  但是,要注意並不是出現上述症狀就一定是陽虛,例如,有的人,尿頻、有夜尿,卻每次量少,這並非真正尿多;另一部分人,一到睡覺前、遇緊張、要出門、要工作、見廁所就反覆想要不要小便,還有的女性為了面板美容,不管需要不需要喝了很多水,也尿多。這些都不能診斷為陽虛。

  而且,陽虛也有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上熱下寒。在平時我們常常會遇到有些人尿多尤其是夜尿、腰腿冷痛、白帶清稀,大便稀溏;而頭面則常見牙痛、口臭、面紅油膩、痤瘡、煩躁失眠等熱象。中醫認為,這些人是由於下焦陽氣虛弱,虛陽上浮,上行頭面部而形成。所以,我前面說了上火併不是與陽虛無關。

  三、陽虛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

  陽虛的人容易發胖、水腫、容易脫頭髮或頭髮過早發白、出現慢性腹瀉、形成血脈不通,出現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尤以四肢關節的疼痛為主。還可以導致女性發生痛經、月經延後或不孕等。陽虛還會引起性功能低下及低血壓、耳鳴、面部色素沉著等健康問題。

  四、治療陽虛的方法:

  說起補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哪味中藥,有人說人蔘。被譽為“關東三寶”之首的人蔘具有延年益壽、強身健體的作用。人蔘家族龐大,名稱眾多,而不同的參“脾氣”和“專長”也不同,例如有紅參、生鴆巍⒁吧講蔚取U飫鏤腋蠹姨柑剛獯蠹易逯械摹安蠱笸酢薄觳巍

  紅參是人蔘的根,經過蒸制後,切片而成,因為顏色為紅色,所以稱為紅參。除具有補元氣、補脾肺、生津安神的作用外,藥性溫熱,具有火大、勁足、功效強的特點,擅長大補元氣、回陽救逆、益氣攝血。凡出現經常怕冷、手腳不暖、眩暈倦怠、四肢乏力、易疲勞、氣短喘促、時感胃中寒冷、長期腹瀉、失眠多夢、陽痿尿頻等表現,都可選用紅參進補。

  紅參的日常用法很多,可以切片在嘴裡含一會兒後嚼服、泡茶飲、研末吞服,也可煎湯、燉用。其中含嚼是最簡單的服用方法,將紅參切成薄片,將2―3片(3克左右)含於口中一會,細嚼嚥下。或可泡茶飲用,即將紅參切成薄片,取2―3片放在碗內或杯中,加開水沖泡,悶蓋5分鐘後即可服用,反覆幾次後將參片嚼服嚥下。研末使用時,將參磨成細粉,每天吞服,該法紅參用量較少,具體可視個人體質而定,一般每次1―1.5克即可。燉紅參最好隔水燉,燉前以溼布包裹,待參條軟了以後,切成薄片,取3―5克,放入瓷碗中,加水半碗,隔水燉30分鐘即可服用,服湯後的人蔘片可再燉兩次飲服,為了避免浪費,最後帶湯連渣一起吃下。應注意參汁燉好後,不要急於揭開蓋,應待其自然降溫,稍涼時服。紅參食用時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若求口感較好,可將人蔘和精瘦豬肉、雞、魚等一起烹燉,既滋補強身,又可消除苦味,但參應後放,時間不宜過久,一般不要超過2小時。

  但是,“身體不虛”和特別是有牙齦紅腫、口乾咽燥、易流鼻血等“陰虛易上火”症狀的人,更不宜食用。由於我們西北地區乾燥,所以,我們西北地區的人也不適宜多吃紅參這樣大補之品。

  還要注意,紅參的溫性常會使人體陽熱的加重,所以服用期間可能出現類似“上火”的症狀,但只要及時停服,以上症狀就能消失。如體質虛弱,需長時間服用紅參者,為防止副作用的產生,可以採取服用7天,停服2天的間歇用法。

  雖然紅參有這樣好的補陽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陽虛都可以服用呢?我要告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補陽不僅只用人蔘, 而且還需辨明陽虛的部位,不同部位的陽虛,如最主要的有脾陽虛、心陽虛及腎陽虛等,我們補陽的的方法也不同。

  脾陽虛的表現除了陽虛所必須具備的怕冷外,還會出現腹部的冷痛、大便稀溏,吃飯量減少,消瘦等。具有溫補脾陽的藥物有人蔘健脾丸;

  平時我們還會遇見這樣一部分人,他們自覺胸悶痛,怕冷,而且稍微勞累一點就心慌,面色紫暗及氣短,在中醫學中我們辨證他們為的心陽虛。對於心陽虛我們可以選用有溫補心陽的中成藥有心寶丸,

  現在人們提的最多的是腎陽虛,我們在臨床上見到的因腎陽虛的來就診的患者為最多。腎陽虛最典型的症狀是肢冷畏寒、神疲乏力,腰困腿軟,當然還有怕冷及夜尿增多等。最明顯的是面色發暗。沒有精神,沒有氣,這叫做神疲乏力。另外,還有陽痿、老年的便祕等。我們可以選用金匱腎氣丸來服用。

  可見不同臟器的陽虛,出現的症狀不同,補益的藥物也不同,下面我還會就這一點的藥膳進行講解。

  入冬後,有一部分人,不單胃口長了,火氣也大了。吃點油膩或辛辣食物,痘痘、口腔潰瘍、便祕、肌肉痠痛一個接一個地來。不少“有經驗”的人會說:“這麼容易上火,是因為體內有毒!”難道僅僅是體內有毒嗎?當然,這裡所說的“毒”並非中醫所說的“邪毒”,是由於“腎火沒有歸元,上浮便成虛火之證”,

  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是萬物收藏的季節,人也要順應天時的變化。而現在有一部分人這樣認為冬天陽氣不足,所以血藥趕緊進補,吃溫燥的食物就吃得比較多。但進補之後,營養物質沒有收藏於腎,沒有被身體利用,反倒上浮到其他臟腑,如上浮到胃腸即為胃火,表現為牙痛、便祕等;上浮到心即為心火,表現為口腔潰瘍、失眠等;上浮到肺即為肺火,表現為乾咳、潮熱、全身疼痛等。

  五、補陽的誤區

  西洋參,又名洋蔘、花旗參。在18世紀初在加拿大南部發現,被稱作美洲人蔘,主產於加拿大、美國及法國,它從西方國家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被國人稱作西洋參。中醫認為,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用量用法:3―6克,可煮服、燉服、蒸服、含化、沖服、也可以煎服等。適宜氣陰虛有火、肺熱燥咳、氣少懶言、四肢倦怠、煩燥易怒;熱病後傷陰津虧、久病、產後、疲憊過度引發身體虛弱、元氣損傷、營養不足,以及多種貧血、出血、頭暈頭痛、神經衰弱、精神不振、腰痠背痛、自汗盜汗等症。現實用於肺結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神經衰弱,失眠,陰虛體衰,支氣管擴張,肺癌等。現實科學研究瞭解,西洋參含有多種人蔘皁甙、洋蔘多糖及少量揮發油、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成份。具有抗疲憊、抗缺氧、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及致使蛋白質合成等用處。四季皆宜,尤適於夏天服用。

  秋天氣候乾燥,燥氣最易傷肺,最易傷面板腠理和津液,故秋天滋補也宜用洋蔘。據清《本草從新》記載:“西洋參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可見,西洋參的用途並不廣泛,且應用時也有宜忌。然而,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洋蔘製品充斥市場,如洋蔘丸、洋蔘片(含片)、洋蔘茶、洋蔘酒、洋蔘糖等等應有盡有,再加之一些廣告把西洋參渲染成強身健體的“萬能”保健補品,往往誤導消費,甚至帶來嚴重的後果,如體質虛寒即陽虛或因氣鬱化火的病人誤服西洋參可使病情雪上加霜。

  冬蟲夏草並不是吃一補百的萬能補藥,冬蟲夏草是蟲和草結合在一起長的一種菌絲,具有養肺陰,補腎陽的功效,是平補陰陽之品,用於肺癆咳血,陽痿遺精等症。還可用於病後體虛不復,自汗畏寒等,可以用冬蟲夏草同鴨、雞、豬肉等燉服,有補虛扶弱之效。現在市面上的蟲草製品如東寶肝泰、百苓膠囊、金水寶。

  而對於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應減量服用,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感冒發燒、腦出血人群不宜吃,有實火或邪勝者不宜用。

  中醫稱為“虛不受補”,究竟為何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呢?分析起來,大約有以下幾種原因。補而不當虛證有陰虛、陽虛、與願違。用藥不精當選藥不精,理應清補而用滋潤,理當峻補而選甘緩,或藥力過峻,或藥量太大,機體難以接受,也會出現不良反應。不重脾胃對脾胃虛弱、運化失健者,不顧調理,一味投補,使補品不能吸收。在用補法時,必須時時注意脾胃功能,兼用開胃消食之品。尤其是久虛之人脾胃功能常弱,用補藥時更應顧及脾胃。忽略時令治病必須參照季節時令及氣候特點。如春季陽氣上升,秋季燥氣當令,用溫熱的補陽藥容易上火,出現口燥、咽乾,甚至鼻蛆出血等。調養失宜如果缺乏必要的調養,也會妨礙對疾病的治療。如陰虛病人應忌食溫燥助陽食品,否則,即使滋陰藥用之恰當,也難以發揮療效。

  補陽常遇見的問題,

  1.進補不當虛火易上浮

  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乃萬物收藏的季節,人也要順應天時。為更好地過冬和明春的健康做準備。而冬天五臟應腎,腎是貯藏營養精華的臟器,精氣只有歸於腎元,才能養精蓄銳,反之則會生出種種虛火。

  大家認為冬天陽氣不足,所以急著進補,溫燥的食物就吃得比較多。但進補之後,營養精氣沒有收藏於腎元,反倒到處亂跑,上浮到其他器官即會產生虛火。

  因為冬寒易傷腎之陽氣,以致腎的溫煦、封藏功能受損。就算補得再多再好,不能被身體利用,也會變成糟粕,對身體造成傷害。

  怎樣避免這種問題呢?就是補陽氣同時別忘滋陰,使人體達到一個平衡。

  腎是先天之本,冬天進補主要就是補腎陽,有溫煦全身的作用。但光補腎陽還不夠,要讓陽氣潛藏還需滋陰。 “滋陰就好像是倉庫擴容,冬天補的陽氣越多,倉庫就要越大,所謂‘陰生則陽長’,如果‘陽多了陰卻不夠裝’,也會上浮變成虛火。“例如在服用補陽的食物或藥物出現上火症狀是,可以先停服2-3日,或在補陽的同時可以加一些清熱的中藥如菊花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