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主任醫師 盧連軍

  耳蝸及蝸後病變引起的耳聾稱為感音神經性耳聾,其中耳蝸病變最常見,其引起的耳聾又稱為耳蝸性或感音性聾。蝸後病變的部位包括聽神經、中樞聽覺傳導通路,因此蝸後病變引起的耳聾又稱為蝸後性聾、神經性聾或中樞性聾。
  一、耳蝸性聾
  【病因】
  1、先天性:可分為基因或染色體異常導致的遺傳性耳聾、由妊娠期母體因素或分娩因素引起的非遺傳性耳聾。
  2、噪聲: 強噪聲暴露可導致耳蝸機械性或代謝性損傷,進而引起耳聾。
  3、創傷: 顳骨骨折或氣壓性損傷均可導致迷路震盪或迷路挫傷,引起耳聾。
  4、感染:耳部感染侵入內耳骨迷路或膜迷路可導致迷路炎。
  5、耳毒性藥物:部分藥物對內耳聽覺或前庭功能具有毒性作用,進而可引起耳聾或前庭症狀。常見的耳毒性藥物包括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抗瘧藥、抗腫瘤製劑、水楊酸鹽類的止痛藥和袢利尿劑等。
  6、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綜合症可導致雙耳非對稱性耳蝸性耳聾,如Cogan綜合症、Wegener氏肉芽腫病和原發性內耳自身免疫病。
  7、年齡因素:伴隨年齡老化可出現內耳的退行性改變,進而引起聽力損失。
  8、突發性耳聾:原因常不明,表現為突然發生的耳蝸性聽力損失。
  9、其他:包括內耳供血障礙、代謝性疾病、耳蝸性耳硬化症等。

  【臨床表現】
  1、聽力損害:表現為耳聾和聽覺失真。耳聾可突然發生,如突發性耳聾;但通常多表現為緩慢進行性耳聾,如老年性耳聾;另外,尚有一些耳蝸性聾,一旦致病因素消失後,耳聾程度及維持穩定,如藥物性和噪聲性耳聾。
  2、耳鳴:耳蝸性耳聾常伴有主觀性耳鳴,音調及程度因病因而異。
  3、前庭症狀:耳蝸性聾可伴有前庭症狀,如眩暈和平衡障礙。
  【診斷】
  1、病史:需要明確有無噪聲暴露史、頭顱外傷史、中耳炎病史、家族史和耳毒性藥物應用史等。
  2、檢查
  (1)耳鏡檢查:正常。
  (2)聽力學檢查:純音測聽圖示氣、骨導閾值均增加,尤以高頻聽力下降多見;聲阻抗正常;耳聲發射消失;聽覺腦幹電反應波形可消失,如存在則I-V波間期正常。
  (3)影像學檢查:顳骨CT可以顯示畸形、外傷等原因所引起的骨迷路改變;MRI用於排除聽神經及腦幹病變。
  【治療】
  1、藥物治療: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根據不同的病因,常採用的藥物包括擴張血管藥物、降低血液粘度藥物、溶栓藥、B族維生素、激素、抗菌素和抗病毒藥。
  2、助聽器:助聽器是一種擴音裝置,主要適用於中度至中重度耳聾患者。
  3、人工耳蝸植入:人工耳蝸是一種聲電轉換電子裝置,包括植入體和言語處理器兩部分,適用於極重度耳聾和全聾患者。

  二、蝸後性聾
  【病因】
  1、腫瘤:內聽道和橋小腦角腫瘤,如聽神經瘤。
  2、血管壓迫:橋小腦角微血管壓迫聽神經,如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後下動脈等。
  3、聽神經病:為不明原因的、以低頻聽力下降為主的雙耳感音神經性聾,ABR引不出或明顯異常,但耳聲發射正常。
  4、創傷:如顳骨橫形骨折。
  【臨床表現】
  蝸後性聾的症狀與耳蝸性聾的症狀基本相同,但蝸後性聾患者言語解析度往往很差。
  【檢查】
  1、耳鏡檢查:正常。
  2、聽力學檢查:純音測聽圖同耳蝸性聾;聲阻抗正常;耳聲發射正常;聽覺腦幹電反應波形可消失,如存在則I-V波間期延長。
  3、影像學檢查:MRI是診斷內聽道、橋小腦角和腦幹病變首選方法。
  【治療】
  1、藥物治療: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
  2、助聽器:助聽器的應用存在爭議,主要問題是無法提高言語解析度。
  3、人工耳蝸植入:對聽神經病,有人工耳蝸植入術初步報道。
  4、聽覺腦幹植入:針對雙側聽神經瘤、雙側外傷性蝸後性聾,可選擇聽覺腦幹植入。
  5、病因治療:如內聽道和小腦橋腦角腫瘤的手術切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