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麻醉科 副主任醫師 李小剛

  隨著社會老齡化,冠心病發病率明顯增加。據統計約2/3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可伴發冠心病,據Mangano統計1000病人中冠心病發病率為80、2%。因此,冠心病人施行非心臟手術在老年心臟病人中佔多數。其他心臟病施行非心臟手術相對較少。

  一、麻醉和術前病情估計

  (一)心功能估計

  根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四級分類法,心臟病人心功能可分為四級:Ⅰ級為無症狀,日常活動不引起疲乏、心悸和呼吸困難等;II級為日常活動輕度受限,且可出現疲勞、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但休息後感舒適;Ⅲ級為體力活動顯著受限,輕度活動即出現症狀,但休息後尚感舒適;Ⅳ級為休息時也出現心功能不全症狀或心絞痛綜合症,任何體力活動將會增加不適感。若心功能為Ⅰ-II級病人進行一般麻醉與的手術安全性應有保障,Ⅳ級則屬高危病人,麻醉和手術的危險性很大,Ⅲ級病人必須經術前準備與積極治療使心功能獲得改善。由於心功能分級的量化程度不夠,許多有關因素無法概括,因此還應採用多因素分析進行全面估價。

  (二)心臟危險指數

  等把病人術前各項相關危險因素與手術期間發生心臟合併症及結局相互聯絡起來,依據各項因素對結局影響程度分別用計分表示,從而提供了術前評估圍手術期病人的危險性、心臟併發症和死亡率。等提出的多因素心臟危險指數表共計9項,累計53分。由於此分類法簡單方便目前仍有臨床參考價值。其後,Zeldin等作了前瞻性研究,證實多心臟危險指數的實用價值,且闡明瞭心功能與心臟危險因素記分對圍手術期心臟併發症與死亡之間的相關,兩者聯合評估可有更大的預示價值。累計分數>13分,相當臨床心功能Ⅲ級,術前若進行充分準備,心功能改善成Ⅱ級或早Ⅲ級,麻醉和手術安全性就可提高。若累計值超過26分,心功能Ⅳ級,麻醉和手術必然存在較大危險,圍手術期死亡的病人中半數以上發生於此組。值得注意的是在總計數值53分中有28分通過適當的術前準備或暫緩手術等待病情獲得改善後才可能可減少麻醉和手術危險性。

  (三)心電圖、運動試驗和動態心電圖

  常規心電圖心臟病人術前常規心電圖檢查可以正常,如冠心病人休息時常規心電圖至少有15%在正常範圍。但多數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異常,如節律改變(房早、室早或房顫)、傳導異常和心肌缺血表現(T波平坦或倒置及ST段壓低)等,不僅可作為術前準備與治療的依據,且有助於術中、術後處理和鑑別由於代謝、電解質紊亂以及其他系統病變引起心電圖改變的參考。

  2、運動試驗

運動增加心率、每搏量、心肌收縮性和血壓,引起心肌氧需量增加。因此,可作為圍手術期病人對應激反應承受能力的估計。最大心率與收縮壓乘積(RPP)可粗略反應病人圍手術期的耐受程度。

在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若病人不能達到最大預計心率的85%即出現明顯ST段壓低,圍手術期心臟併發症發生率高達24、3%。而病人運動可達預計快速心率,且無ST段改變者,心臟併發症發生機會僅6、6%。心電圖運動試驗時出現ST段壓低,反應心內膜下心肌缺血,ST段升高則提示跨壁心肌缺血或原心肌梗死區室壁而運動異常。血壓下降常表示存在嚴重心臟病應即終止試驗。

運動試驗心電圖陽性歸納為ST段壓低大於1mm伴典型心前區疼痛或ST段壓低大於2mm,常可幫助臨床冠心病的診斷,但試驗陰性並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的可能,尤其是存在典型冠心病病史者。若病人存在左心室肥厚、二尖瓣脫垂、預激綜合徵以及服用洋地黃類藥等常會出現假陽性。若病人無法達到預計快速心率,運動耐受差,血壓下降,以及服用β-阻滯劑會引起判斷困難和假陰性。此外,危重病人和血管外科病人由於無法達到必要的運動量而使應用受限。

  3、動態心電圖

  連續心電圖監測不僅用於術前24小時動態電電圖檢查,判斷是否存在潛在的心肌缺血、心率變化和有否心律失常。且可應用於術中和術後連續監測。一般認為此項檢查心肌缺血敏感性可達92%,特殊性88%,陰性預示值99%,由於是非創傷性檢查,故較多采用。

  (四)超聲心動圖

  常規超聲心動圖可觀察心臟搏動時聲波反射和心室腔二維圖形,瞭解室壁運動情況、心肌收縮和室壁厚度、有無室壁瘤和收縮時不協調、瓣膜功能、跨瓣壓差程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等。若LVEF小於35%常提示心功能差,圍手術期心肌梗死發生率增高,充血性心衰機會也增多。圍手術期採用經食管超聲多普勒,可動態連續監測上述指標,及早發現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且可評估外科手術效果。

  (五)冠狀動脈造影

冠狀動脈造影是判斷冠狀動脈病變的金標準,可觀察到冠狀動脈精確的解剖結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部位與程度。同樣可進行左心室造影,瞭解左心室收縮功能,射血分數和左心室舒張末充盈壓。

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指徵有:

①藥物難以控制的心絞痛或休息時也有心絞痛發作症狀嚴重;

②近期心絞痛症狀加重;

③運動試驗心電圖陽性;

④雙嘧達莫-鉈閃爍照相存在可逆性缺損;

⑤超聲心動圖應激試驗有異常,指示缺血。通過冠狀動脈造影可判斷病人是否需作冠動脈搭橋手術。

  (六)高危、中危和低危病人

1、病情危險性分析

(1)高危

①近期心肌梗死病史(心梗後7-30天)伴嚴重或不穩定心絞痛;

②失代償充血性心力衰竭;

③嚴重心律失常(III度房室傳導阻滯、嚴重有症狀的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動過速心室率未得到控制);

④嚴重瓣膜病變。

(2)中危

①心絞痛不嚴重;

②有心肌梗死病史;

③曾有充血性心衰史或目前存在代償性心衰;

④糖尿病(需治療)。

(3)低危

①老年;

②心電圖異常(左心室肥厚、束支傳導阻滯、ST-T異常);

③非竇性節律(房顫);

④有腦血管意外史;

⑤高血壓未得到控制。

2、手術危險性分析

(1)高危預計心臟意外危險非致命性心梗,心源性死亡發生率大於5%。如

①老年病人急診大手術;

②主動脈或其他大血管手術;

③周圍血管手術;

④預計長時間的外科操作,伴大量液體和/或血液喪失。

(2)中危心臟意外危險發生率小於5%。如

①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②頭、頸部手術;

③胸、腹腔內手術;

④矯形外科手術;

⑤前列腺手術。

(3)低危心臟意外危險發生率小於1%。如

①內窺鏡操作;

②體表手術;

③白內障手術;

④乳房手術。

  (七)心臟病人非心臟手術術前病情估計指南

  1、是否急診?

  2、5年內有否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3、2年內是否進行冠狀動脈造影?

  4、有否冠狀動脈綜合徵或較明顯的臨床危險因素?包括:不穩定冠心病、失代償心衰、心律失常或嚴重心瓣膜病,應推遲選擇性手術,並積極治療,病情改善後再手術。

  5、病人有否中等度臨床危險因素?

  6、雖有中等度臨床危險因素,但心臟儲備功能尚好,幾乎不可能發生心梗或死亡。

  7、沒有明顯的臨床危險因素,心臟儲備功能尚好,一般而言,施行非心臟手術是安全的。

  8、無創檢查結果可決定能否施行外科手術。

  上述指南有助於判斷高危病人是否應取消或推遲手術,或在施行非心臟手術後再作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或進ICU。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