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傷科 副主任醫師 袁普衛

  骨關節病是一種以區域性關節軟骨退變,骨質丟失,關節邊緣骨刺形成及關節畸形和軟骨下骨質緻密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疾病,又稱骨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好發於50歲以上人群,女性多於男性,本病不同程度的影響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確,但認為主要與年齡增長有密切關係,另外可能與關節過量活動(如關節經常劇烈活動)、關節負荷過重(如肥胖)、關節外傷、遺傳、骨內高壓、骨質疏鬆、代謝及內分泌異常有關。近年有研究發現本病的發生可能與T-2毒素感染有關。

  發病機制

  目前也尚不清楚。但認為主要是由於年齡增長及關節勞損引起的關節退變引起的,這種退變就像老年人面板變皺一樣,是一種自然衰老的表現。退變首先發生在軟骨,使軟骨成分發生改變,從而使軟骨彈性降低甚至消失,承重軟骨面從正常的光滑狀態變為破棉絮狀,軟骨下骨露出,由於不斷摩擦,骨面變得很光滑,呈象牙樣骨,而非承重軟骨面出現修復,新骨形成,在關節緣形成骨刺。另外疾病的整個過程還涉及韌帶、關節囊、滑膜及關節周圍肌肉,最終導致關節疼痛和功能喪失。

  臨床特徵

  本病可發於全身各關節,但好發於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及手指關節等部位。尤以膝、髖關節病變為多。

  分類

  1、原發性:指發病原因不清,患者沒有創傷、感染、先天畸形史、無遺傳缺陷,無全身代謝及內分泌異常等原因。多見於50歲以上肥胖人。

  2、繼發性:指因某種已知原因,例如關節外傷、手術或其他明顯因素導致的關節破壞或關節結構改變者。

  臨床症狀

  1、疼痛:幾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隨病程緩慢進展。主要表現關節開始活動是疼痛明顯,稍活動後疼痛減輕,然而負重和關節活動過多時,疼痛又會加重,這是骨關節病的特點。有時疼痛可呈放射性,如髖關節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膝關節附近。

  2、活動障礙:早期可見關節僵硬,如膝關節長時間處於某一體位時,自覺活動不利,起動困難;後逐漸出現關節不穩,關節屈伸活動範圍減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臺階,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顯。

  臨床體徵

  1、關節腫脹:可見兩膝眼部飽滿,嚴重時髕上囊部(膝部髕上部位)明顯腫脹,膝關節的梭形腫脹,形似鶴膝。除伴有急性感染外,一般關節無發紅、發熱現象。

  2、關節周圍壓痛:最常見於膝關節內側壓痛。

  3、關節活動受限:表現為關節屈伸困難,難以下蹲。

  4、關節摩擦音及摩擦感:屈伸關節時可觸及摩擦感,聽到摩擦音。

  5、肌肉萎縮:骨關節病長期不愈因關節廢用而見關節周圍肌肉萎縮。最常見大腿股四頭肌萎縮,而致伸膝無力。

  6、畸形:見於晚期病人,以膝內翻最常見。如臨床常見有些患者後天出現的“O”型腿,就是膝內翻造成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