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脾胃病科 主治醫師 王雲鵬

  近日讀到劉家驊先生的《藥對》(人民衛生出版社)一書,書中談到“燥溼將領――山姜的藥對方”時,解釋為“山姜有生薑、乾薑之分”,舉出的山姜藥對方,全是生薑和乾薑的藥對方,顯然劉先生是將山姜、生薑和乾薑混為一談了。

  山姜、生薑和乾薑是不是同一物呢?現以《中華本草》《中藥學》(高學敏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為藍本進行討論。

  1、山姜

  山姜之名始載於《本草經集註》,雲:“山姜根及苗,並如姜而大,作樟木臭。”《本草圖經》外草類謂:“山姜,生衛州……開紫花,不結子,八月、九月採根用。”《本草綱目》雲:“山姜,生南方。葉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薑。”《植物名實圖考》:“山姜,江西、湖南山中多有之,與陽霍、茈姜無別。惟根如嫩姜,而味不甚辛,頗似黃精,衡山所售黃精,多以此偽為之。”古代這些描述實際早已將山姜和生薑等區別開來了。

  山姜來源於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山姜的根莖,主產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山姜在不同地區和文獻中還有不同的別名,如和山姜(《湖南藥物志》),九姜連(《蛾眉藥用植物》),姜葉淫羊藿、九龍盤(《貴陽民間藥草》),姜七、高良薑、雞爪蓮(《江西草藥手冊》)。

  山姜根莖含9(10)―佛術烯―11―醇,1,9―羥基山姜內酯,二氫沉香呋喃,10―表―γ―桉葉醇,3β,4β―環氧沉香呋喃等成分。大劑量山姜對豚鼠離體小腸起抑制作用、抗潰瘍作用。體外抗菌試驗,山姜煎劑對結腸炎耶爾森茵和摩根變形桿菌有抑制作用。

  山姜味辛,性溫。有溫中,散寒,祛風,活血功效。主治脘腹冷湧,肺寒咳喘,風溼痺癰,躍打損傷,月經不調,勞傷吐血。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爛調酒搽;或煎水洗。

  2、生薑

  生薑始載於《名醫別錄》,現收載於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姜,《說文解字》作“疆”,雲御溼之菜。《本草圖經》載:“生薑生犍為(今四川犍為)山谷及荊州、揚州(今江蘇揚州)。今處處有之,以漢、溫、池州(今四川、浙江、安徽境內)者為良。苗高二三尺,葉似箭竹葉而長,兩兩相對,苗青,根黃,無花實。”對生薑的產地和形狀進行了描述。

  生薑來源於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鮮根莖。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廣為栽培。

  生薑含揮發油成分0.25%~3%,主要有薑辣醇,α―姜烯,β―檀香萜醇,β―水芹烯,檸檬醛,芳香醇等。

  生薑有促進消化液分泌,保護胃黏膜,抗潰瘍,保肝,利膽,鎮靜,抗驚厥,止吐和抗運動病,解熱、鎮痛,抗炎作用,興奮血管運動中樞,興奮心臟,升高血壓,抗血小板聚集,抗5―羥色胺,抗氧化,抗微生物作用,另外還有中樞興奮,促進體內活性物物質釋放,促進吸收,止咳,降血脂,抗過敏作用,誘變和抗誘變,抑制亞硝胺合成作用等等。

  生薑味辛,性溫。歸肺、胃、脾經。有散寒解表,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洩瀉。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搗汁衝;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熱慰,或絞汁調搽。陰虛內熱及實熱證禁服。

  3、乾薑

  乾薑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現收載於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乾薑來源於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乾燥根莖。其別名有白姜(《三因方》),均姜(《本草綱目》)。

  乾薑含揮發油約2%,主要成分是姜烯酮、姜烯、水芹烯、莰烯、薑辣素,及樹脂、澱粉、多種氨基酸等。

  乾薑有鎮靜,鎮痛,抗炎,止嘔,短暫升高血壓,抗凝血作用,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潰瘍,促腸道蠕動,抗缺氧作用,還有顯著滅螺和抗血吸蟲作用。

  乾薑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洩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溼痺痛。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

  從以上可以看出,山姜、生薑和乾薑雖然都是姜科植物,但藥物來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藥性、功效應用、主治均不相同。生薑和乾薑雖然藥物來源相同,但由於炮製加工方法不同,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功效應用也發生了變化。故山姜、生薑和乾薑三者不宜混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