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況
頸椎是人體活動量最大的脊柱節段,極易產生勞損,隨著年齡的增長及損傷的積累而發生頸椎退行性改變,尤其是C4-5,C5-6椎段是個多發的椎段。因為頸椎退變包括向後方突出的椎間盤、鉤椎關節或椎體骨刺以及椎體半脫位,都可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叢,使椎動脈痙攣,管腔狹窄,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
在正常情況下,基底動脈左側和右側的椎動脈能互相調節血流量,以應付頸椎活動造成的壓迫,使血流正常供應給腦組織。例如,當頭向左側轉動時,左側的椎動脈發生扭曲或扭曲加大而使管腔變窄,血流量減少,這時右側椎動脈即自動調節,以代償性的血流量增加而彌補之,不致造成腦組織缺血。如果右側椎動脈由於僵化或受骨刺的壓迫和刺激引起管腔狹窄時,將導致基底動脈缺血的一系列表現,產生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為主要症狀的症候群。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頸椎病患者中約70%有椎動脈受累。50歲以上頭暈、頭痛者中,50%以上與頸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動脈受累有關。在臨床上也有“頸性眩暈”、“椎動脈壓迫綜合症”等診斷,又稱為“頸性偏頭痛”。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特徵,最常見的是頭痛、眩暈和視覺障礙等。而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長期伏案工作者、久坐電腦前工作及玩遊戲者、睡覺讀書寫字姿勢不正確者均可導致頸部肌肉勞損,日久致肌肉韌帶痙攣,牽引頸椎變形,影響血管、神經而出現頸椎病的各種表現。臨床上各個年齡段均可見到頸椎病患者,本人所見年齡最小者僅8歲。而年輕頭痛頭暈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查頭顱ct無異常,頸椎片提示頸曲變直甚至反弓、骨質增生、韌帶鈣化等頸椎病表現。
二、頸椎病的症狀特點
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頭、面部症狀較多見,偏頭痛最多見,一側偏頭痛約佔70%,雙側都痛者佔10%,表明兩側的椎動脈都有病變。其次是耳部症狀,表現為耳鳴、聽力減退及耳性眩暈等,發生率也佔70%左右。再次是視力障礙,約佔40%。影響發音的大概佔20%。
臨床表現
1、眩暈
最為常見,幾乎每個病人都有輕重不一的眩暈感覺,多伴有複視、眼震、耳鳴、耳聾、噁心、嘔吐等症狀。發作時,病人感到頭重腳輕,站立不穩,好像自身和周圍景物都沿著一定方向旋轉;也有的病人感到自身和地面有移動、傾斜及搖擺感。常在頭部活動,如頭向上仰、突然轉頭或反覆左右轉頭時發生眩暈或眩暈加重,嚴重者可發生暈厥或昏迷。有的病人只能向一側轉頭,頭一向對側轉動就易導致發作,再轉向對側則又可使症狀減輕;也有的病人訴說在一邊看黑板,一邊低頭做筆記時發作。總之,頭頸部活動和姿勢改變誘發或加重眩暈是本病的一個重要特點。
2、猝倒
是本型特有的症狀。有的在眩暈劇烈或頸部活動時發生,病人可突然感到四肢麻木、軟弱無力而跌倒,但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來。這種症狀與頭部突然活動或姿勢改變有關。有人認為是因延髓橄欖體缺血所致,也有人認為是椎體交叉處突然缺血所致。
3、頭痛
它是一種因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側支迴圈血管擴張而引起的一種血管性頭痛,呈發作性出現,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甚至數日。疼痛呈持續性,往往在晨起、頭部活動、乘車顛簸時出現或加重。頭痛多位於枕部、枕頂部或顳部,呈跳痛(搏動性痛)、灼痛或脹痛,可向耳後、面部、牙部、枕頂部,甚至向眼眶區和鼻根部放射。發作時可有噁心、嘔吐、出汗、流涎、心慌、憋氣以及血壓改變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個別病例發作時有面部、硬顎、舌和咽部疼痛、麻木、刺癢或異物感等。因此,與偏頭痛的表現相似,有人稱之為頸性偏頭痛。
4、 眼部症狀
如視霧、眼前閃光、暗點、一過性黑朦、暫時性視野缺損、視力減退、複視、幻視以及失明等,這些眼部症狀主要是由大腦後動脈缺血所致。視力障礙主要是由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所致,故可稱為皮層性視力障礙。第3、4、6腦神經核和內側縱囊缺血可引起復視。此外,由於椎動脈借後交通動脈與頸內動脈系統相連,故可反射性地引起視網膜動脈痙攣而出現眼痛及眼底血管張力的變化。在發作期常見眼底靜脈擴張和動脈變細,在頸部過伸時尤為明顯。個別病人可導致血管痙攣性視網膜炎。也有人報道某些病人可出現眼瞼痙攣、結膜充血、角膜感覺減退以致形成潰瘍、淚腺分泌障礙、球后視神經炎、突眼、青光眼及霍納徵等症狀和體徵。
5、 延髓麻痺及其他腦神經症狀
如語言不清、吞嚥障礙、咽反射消失、喝水返嗆、軟顎麻痺、聲音嘶啞、伸舌障礙、眼面肌抽動及面神經麻痺等。
6、感覺障礙
可有面部、口周、舌體、四肢或半身麻木,有的伴有針刺感、蟻行感,有的可有深感覺障礙。
從上述表現可見,本病的症狀很多、很雜,但仍可根據體檢、x線和腦血流圖檢查做出診斷。該病發作時眩暈嚴重,易發生摔倒,故發作時應以仰臥休息為宜,且應將枕頭墊低,減少頸椎活動。此外,特別要防止猝倒造成新的損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