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作為一項重要的呼吸科輔助診療手段,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臨床。胸腔穿刺一般有兩個主要目的:
一是治療性穿刺,解除胸腔積氣或積液對肺組織的壓迫,改善呼吸功能,或胸腔內注入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二是診斷性穿刺,抽樣送檢,指導臨床診療。對於穿刺程式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筆者簡單的予以歸納總結,希望對臨床醫師,尤其是初學者有所幫助(注:本文以深靜脈導管置管行胸腔閉式引流為例說明):
一、定位要準確
這是操作成功的關鍵,解剖學是基礎。一般來講,右肺下界在鎖骨中線上第6肋間隙,腋前線上第7肋間隙,腋中線上第8肋間隙,腋後線上第9肋間隙,肩胛下角線上第10肋間。左肺下界因受心臟濁音區及胃泡鼓音區的影響,鎖骨中線處下界不易確定,其它均與右肺相同。瘦長體型的人肺下界可下移一個肋間隙,矮胖體型則略高一個肋間隙。事實上,由於右側的肝臟,右側膈肌可比左側略抬高約一個肋間隙。
常見的氣胸和胸腔積液,在定位上各有技巧。氣體遊離於胸腔上部,但亦可見周圍型,即將肺組織集中向肺門處壓縮,結合胸部查體結果,一般取鎖骨中線第2-3肋間或腋前線第4肋間,腋中線第4-5肋間為穿刺點。胸腔積液首先填平肋膈角,少量胸腔積液需要定性時可選取此位置進針,但必須拿捏好,最好是在影像學定位指導下進行。
積液量多時穿刺選在胸部叩診濁音最明顯部位進行,一般常取腋前線第5肋間,腋中線第6-7肋間或腋後線、肩胛下角線第7-8肋間為穿刺點。若為侷限性氣胸、包裹性胸腔積液等,則需影像學定位,指導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胸腔積液患者初期積液量較大,引流後膈肌上抬,最初穿刺時濁音界明顯的部位可能變化,穿刺點必須隨之變動。尤其是對於曾有過肺葉切除的患者,必須注意這一點。體位的選取也很重要,氣胸一般臥位或半臥位,胸腔積液一般採取反坐位或半臥位。
二、把好麻醉關
如果說定位準確是成功的第一步,那麼麻醉成功便是操作完成了一半。常規的麻醉程式,取定位肋間下一肋的上緣為穿刺點,不易損傷血管神經,皮下打出橘皮樣皮丘,然後邊回抽邊進針,若回抽出可凝血,提示可能誤穿血管,立即停止推注麻醉劑,改變進針深度或方向,必要時退針至皮下,或重新選取穿刺點,並密切觀察患者反應。
一旦進入胸腔,抽出氣體或液體,應停止繼續進針,防止損傷肺臟。
三、固定穿刺針
穿刺針的進針長度可根據麻醉針進針長度大體估算,垂直進入皮下後邊回抽邊進針,直至有落空感,進入胸膜腔,固定穿刺針,防止其前後左右移動損傷臟器或退出胸膜腔。
四、操作完成後的引流設定
防止短時間內大量引流,肺復張過快導致肺水腫,甚至因氧合狀態急劇惡化造成更嚴重的呼吸窘迫。一般來講,首次引流不超過600ml,之後控制在1000ml左右,但有時候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可靈活處理,要密切觀察患者反應,必要時監測血壓。
五、胸腔穿刺的併發症
除胸膜反應外,尚可併發血胸、氣胸、穿刺口出血、胸壁蜂窩組織炎、膿胸、空氣栓塞、膈肌損傷等。損傷肺臟易致血氣胸,損傷肝臟可造成血腫或出血。誤傷肺臟常因進針過深或劃傷髒層胸膜所致,輕者無明顯症狀,可自愈,重者出現呼吸窘迫,影像學可出現血氣胸的表現。
損傷肝臟最常見的是定位不準或進針方向向腹腔傾斜,輕者少量出血或形成血腫,短時間可自行吸收,重者出現大出血甚至失血性休克的表現,一般都伴有肝區不適。若懷疑穿刺操作有損傷臟器的可能,應儘快行相關檢查,即時處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