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關節科 副主任醫師 尹紀光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包括一組相關的疾病:髖關節不穩定、半脫位、脫位、髖臼發育不良。許多患者在兒童時期表現正常,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半脫位,此時若不及時治療部分患者易發展為完全脫位的患者,往往到中青年時期繼發創傷性髖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f hip,OAH),表現為勞累及遠行後疼痛、跛行,病人開始出現疼痛年齡往往在30歲左右,年輕、疼痛症狀尚可忍受。

  怎麼治療這是比較麻煩的,手術遠期效果有待於進一步觀察、肯定。病程進展快,痛苦大,嚴重者喪失勞動能力。此時保守治療往往難以奏效,髖臼發育不良繼發髖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病,多是由於年輕時治療不及時造成,如果年輕時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早採用骨盆、股骨近段各種截骨術,部分病人可避免或推遲後期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髖關節發育不良病人的病變關節,可表現為多種形式的解剖結構異常。從輕微的半脫位到全脫位,股骨頭與真性髖臼完全失去接觸。一般來說,對髖關節半脫位病人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過程與普通的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相差不大,操作不是很複雜。但對髖關節完全脫位,股骨頭上移,手術難度明顯加大,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也隨之升高。

  1、分類方法

  大部分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分級方法是依據股骨頭相對於髖臼的脫位程度而定。常用的三種分級方法是,Hartofilakidis法,Eftekhar法和Crowe法。其中,尤以Crowe法臨床最為常用,對於制定術前計劃,判斷為手術期手術併發症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Crowe Ⅰ型:髖關節脫位程度小於50%。症狀出現較晚,大多在50-60之間。

  Crowe Ⅱ型:脫位程度50%-75%,通常雙下肢等長,骨質儲備良好。

  Crowe Ⅲ 型:脫位程度75%-100%。髖頂完全消失,內側壁薄,髖臼前後柱完好。CroweⅡ和Ⅲ型病人,出現繼發性關節炎症狀早,多在30-40歲之間。且一旦出現關節炎症狀,隨後的病情多進展較快。

  Crowe Ⅳ型:起安全脫位。但髖關節可能活動良好(假性關節),並且區域性疼痛症狀不嚴重,特別是那些雙髖關節都有病變的患者。髖臼的病人往往臨床症狀出現早,預後欠佳。

  2、解剖改變

  髖關節發育不良引起各種區域性畸形,給手術修復帶來許多困難。這些結構異常包括,股骨頭縮小變形,股骨頸短縮,伴有不同程度外展、前傾畸形。大轉子較小,位置明顯偏後。股骨髓腔狹窄,小轉子下2cm處髓腔直徑有時僅有1.5cm左右。股骨近三分之一段向前彎曲。股骨頸前傾程度個體差異較大,重者可達到90度,但這一角度的大小與本病的嚴重程度無直接相關性聯絡。

  發生扭轉的部位主要是在小轉子和股骨峽部之間。真性髖臼通常淺顯,前壁薄,後壁厚,前後徑窄。關節囊肥厚拉長,其下部可粘附在骨盆壁上,阻礙脫位股骨頭進入真性髖臼。真性髖臼的上緣由於股骨頭的磨損,呈斜坡狀改變,骨缺損、骨質硬化。股骨頭脫位並上移者,還可合併內收肌群及N繩肌、髂腰肌、股四頭肌的功能性縮短,造成手術不便。

  單側髖關節完全脫位者,通常會合並有脊柱側凹和同側膝關節畸形。另外,上移的股骨頭使得正常情況下,斜向外下方的髖關節外展肌變為水平位,成為假性髖關節的頂部阻擋,術中如果對這一解剖變異認識不足,很容易導致區域性誤傷。

  伴隨股骨頭的上移,髖關節周圍神經血管位置也發生相應的變化,特別是股深動脈和股神經。股神經可能一改正常的向下外側走形的途徑,除盆腔後,走向上外側。股深動脈則可能出現在正常情況下恨少有大血管經過的髖臼緣下方。在嚴重的髖臼發育不良的病人,這些血管神經損傷現象並非少見,因此需要術者高度重視。

  除了疾病本身引起的解剖變異外,既往區域性手術史也造成解剖結構的某種改變。術者對此應有足夠的瞭解。

  CE角是界定髖臼發育不良病變程度的一個重要放射影像學指標。自股骨頭中心至髖臼頂外緣作一連線,再經股骨頭中心作一垂直線,兩線的夾角為CE角,正常在25度以上。小於20度時,為嚴重髖臼發育不良。

  3、適應證:只有在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患者不能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動作時,才考慮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手術醫生必須清楚髖臼發育不良患者關節重建術的複雜性和術後併發症的高發現象,嚴格掌握手術指徵。必須告知病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髖關節置換術,本身具有很大的風險,尤其是那些術後活動量要求較高的年輕病人。單純的矯正瘸腿,恢復下肢等長,或者只是為了放棄手杖扶助,都不足以成為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理由。

  對年輕病人,為了推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採用各種保守治療,包括減少負重、抗炎藥物和休息、理療等,髖臼周圍的股骨近段截骨術也可有效地改善功能,減輕症狀。

  需要注意,大部分雙側髖關節都有脫位的病人,儘管行走時身體搖擺明顯,但通常很少有區域性關節疼痛症狀,也不需要扶拐或手杖支撐,關節功能基本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對這些病人,單純的步態異常,不具備手術指徵。

  4、術前準備與假體選擇:包括常規的骨盆前後位,側位和斜位相,必要時加拍CT成像,明確髖臼深度、大小、骨質狀況、股骨和股骨頸的前傾、髓腔寬度、股骨頭頸的大小,以指導收縮,幫助選擇假體。由於髖關節病變程度的個體差異較大,要求術前做好假體的充分準備。

  髖臼側,要判斷真性髖臼是否有骨質缺損,是否有足夠的骨床來支撐假體。如果真性髖臼處的骨床只能覆蓋假體表面面積的不到30%,就需要採用植骨、特型髖臼、或上移髖臼等方法來彌補。為改善髖臼假體的骨床覆蓋度,經常會用到小號髖臼假體,如直徑50mm或更小,因此相對應的術前需要準備直徑22mm的小頭,以保證髖臼聚乙烯內襯有足夠的厚度。髖臼假體通常採用非骨水泥固定。

  股骨側的主要問題有三,即股骨的過渡前傾、髓腔狹窄和縮短。通常髖臼假體採用非骨水泥固定,而股骨假體可根據患者的年齡、活動程度、骨質條件,並依據術者個人喜好而定。我們臨床更多的是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假體,特別是對那些同時需要行股骨近段截骨的病人。為滿足術中遇到各種情況的需要,除了常規假體外,最好能準備組合型假體。

  對下肢不等長患者,需要評估這種差異除了來自髖關節本身因素外(如股骨頭脫位上移),是否還與髖關節外因素,諸如骨盆傾斜、脊柱畸形等有關,已準確計算下肢的實際短縮程度。為防止下肢過渡延長產生的神經牽拉傷,必要時施行術中的神經電生理監測。DDH的解剖特點是髖臼淺、前壁薄、後壁厚,伴有增生的骨贅。特別是CroweⅢ、Ⅳ型患者,髖臼大,呈一斜行發育;Ⅳ型真臼小,有時不能容納新的髖臼;此外就是股骨部分前傾角大。

  對於重度(Ⅲ、Ⅳ型)患者行髖臼成形手術時,需切除全部關節囊,徹底暴露出大和淺的假臼和發育較小的真臼,尋找真正的髖臼橫韌帶作為成型臼床的下緣,髖臼銼與患者成45°,指向骶骨方向10°,加深臼床,由於臼的前壁薄,後壁厚,所以力量要朝向後方,以使前壁保留儘可能多的骨床。為防止術後關節脫位,假體應儘量放置在真臼的位置上。由於先髖的患者患肢股骨往往是處於外旋位,在股骨柄假體固定時,股骨髓腔銼的方向始終對準股骨內側髁的位置,防止增大前傾角度造成脫位。

  術中儘量使用較小號的髖臼假體,特別是對於Ⅲ型和Ⅳ型的患者,因為真臼較小,骨床骨質少,使用過大的髖臼銼會導致周圍骨質缺失,無法固定髖臼假體或是增加植骨。所有患者中使用的髖臼假體均為較小型號。Bolder等報道,對比髖臼植骨和未進行植骨的患者,未進行術中植骨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相反,使用大塊植骨的患者臨床效果並不滿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