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創傷骨科 副主任醫師 陳華

  1881年,Valkmann首先報告了攣縮的病例,他提出上肢外傷後,由於包紮過緊而致絞勒時可引起前臂肌肉缺血而發生攣縮,故對這一特殊部位的筋膜間室綜合徵的命名,傳統稱為前臂缺血性攣縮。1978年,Muborak對Volkmann攣縮(前臂筋膜間室綜合徵及繼發缺血性肌攣縮)提出如下定義:Volkmann攣縮是指在前臂密閉的筋膜腔內,由於組織液壓力升高而導致筋膜腔內肌肉、神經迴圈障礙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測定前臂筋膜間室的內壓,正常為0~8mmHg(1kPa=7。5mmHg),發生筋膜間隙綜合徵時,其內壓可達到30~50mmHg,有時甚至高達80mmHg。造成缺血性攣縮的原因很多,發病機制也非常複雜。肢體和血管損傷後組織缺血是筋膜間室內組織壓升高的主要原因,繼之,可出現血液迴圈障礙,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微迴圈功能受損,發生缺血再灌注損傷,血液間液體平衡失調及機能障礙等現象。如不及時處理,這一惡性迴圈可週而復始,導致肌肉發生進行性壞死。

  前臂固有筋膜、尺橈骨骨間膜和肌間隔將前臂分成屈側(掌側)和伸側(背側)筋膜間室。

  1、掌側筋膜室:

  (1)上部:由肘窩的深筋膜和肱二頭肌腱膜互相交織而形成一斜方形腱膜板,覆蓋在肱動脈淺面,幷包裹旋前圓肌、旋前方肌、肱橈肌及前臂屈肌及其深面的正中神經。

  (2)中下部:筋膜纖維呈橫行,纖維為維持肌肉、肌腱的位置而得到加強。前臂的橈動脈、掌側骨間動脈和尺動脈,橈神經淺支、正中神經和尺神經均走行在該筋膜間室內。

  2、伸肌筋膜間室:

  前臂背側筋膜由肱三頭肌腱膜的纖維加強,構成背側筋膜間室堅硬的後壁,前壁為骨間膜,兩側為尺橈骨。室內包含所有伸肌和旋後肌,橈神經深支及背側骨間動脈。

  老年性攣縮是因肌肉或肌群以及關節持續處於痙攣狀態或某種特定位置致使肌肉萎縮關節變形和固定,進而造成機體功能障礙。

  可併發肌萎縮、關節變形關節周圍韌帶纖維化、軟組織結構破壞、關節間隙出現骨橋活動受限。

  肌萎縮尚有神經源性肌萎縮及肌源性肌萎縮;前者由下運動神經元病變引起,後者由肌肉血管病變或機械損傷致肌纖維炎症或缺損。

  根據病因及臨床症狀、體徵的不同,可與攣縮相鑑別。

  預防:

  儘早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及適當的功能鍛鍊,將關節、肢體放於一定位置並及時更換體位;應用藥物、理療或關節功能牽引等措施減輕機體疼痛;這些方法是阻止攣縮發生的重要措施。一般來說只要指徵掌握得當,早期進行運動療法對原發病不會有影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