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眼底病科 主任醫師 劉武

  瞳孔指虹膜中央的圓孔。正常瞳孔的直徑大小隨光線強弱而變化,一般新生兒和老年人的瞳孔直徑約2mm,成人為4~5mm。在自然光下,當瞳孔直徑<2mm者為瞳孔縮小,>5mm者為瞳孔散大。瞳孔異常指瞳孔大小、位置、形態和對光反射等異常。

  虹膜有兩種平滑肌,圍繞瞳孔的環形肌是瞳孔括約肌,呈放射直行的是瞳孔散大肌,它們分別受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支配。

  瞳孔光反射:光刺激視網膜,神經衝動經視神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到達頂蓋前核,再繞中腦導水管到雙側E-W核(動眼神經核的一部分),經副交感神經傳出通路到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引起縮瞳。

  調節反射:視網膜興奮經視神經傳導大腦枕葉皮質,再至額中回後部眼球協同運動中心樞,經皮質延髓束到E-W核,由此核發出纖維經動眼神經至雙側內直肌而出現眼球內聚;同時發出副交感纖維至瞳孔括約肌,引起縮瞳。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虹膜異常

  1、先天性虹膜異常

  (1)先天性無虹膜。生後即無虹膜,瞳孔大至角膜緣,常合併青光眼、白內障、眼顫等。

  (2)虹膜缺損。多在虹膜下部出現大小不等、形為瓜子的尖端向外的缺損,常合併脈絡膜缺損。

  (3)小瞳孔。直徑1mm左右,用散瞳劑多無效。

  (4)多瞳症。

除瞳孔外,虹膜上還有數個空洞,每個瞳孔又各有其括約肌。

  2、後天性虹膜異常

  (1)虹膜萎縮。虹膜區域性色澤灰白色,正常紋理消失。見於帶狀皰疹、結核病等。

  (2)虹膜後粘連。因炎症致虹膜粘於晶狀體,造成瞳孔形狀不規則和虹膜萎縮。

  二、麻痺性瞳孔散大

  病變在瞳孔反射中樞(E-W核)與睫狀神經節之間,瞳孔呈中度散大;若病變在睫狀神經節以後的路徑,則瞳孔極度散大。它們主要病因有腦外傷、血管性病、炎症、腫瘤、先天性病等。

  1、動眼神經麻痺。可有下列全部或部分表現:患側眼瞼下垂、眼球向上、下、內運動障礙,瞳孔不同程度散大,光反應減弱或消失,調節反射障礙。

  2、肌強直性瞳孔。又稱Adie瞳孔,合併腱反射消失時,稱Adie瞳孔綜合徵。表現為一側瞳孔(左側好發)散大,直接和間接光反射消失。用依色林或2.5%乙醯甲膽鹼滴眼,瞳孔可縮小,可合併出汗異常、心動過速等自主神經症狀。青年女性多發。

  3、週期性動眼神經麻痺。有先天性(2歲或少年發病)和後天性兩種。表現為週期發作性和一過性動眼神經麻痺。

  三、痙攣性瞳孔散大

  因交感神經功能過度亢進,或頸交感神經節至瞳孔散大肌傳導通路病變所致。主要見於頸髓腫瘤、外傷、嵴髓空洞症、頸交感神經炎、肺炎、縱隔腫瘤、甲狀腺腫大等。

  臨床表現:瞳孔散大;應用1%可卡因、乙醯甲膽鹼滴眼後,瞳孔為變化(正常瞳孔或麻痺性瞳孔散大用藥後瞳孔可收縮);星狀神經節阻滯後,可出現瞳孔縮小;原發病變表現。

  四、麻痺性瞳孔縮小

  多因頸交感神經麻痺後致瞳孔開大功能喪失所致。主要見於腦幹腫瘤或炎症,頸髓腫瘤,嵴髓空洞症,延髓背外側綜合徵,頸肋,頸交感神經節封閉後,頸椎病,頸交感神經炎,外傷,肺炎綜合徵,甲狀腺手術損傷等。

  臨床表現:霍納綜合徵,患側小瞳孔(<2mm)、上瞼輕度下垂、眼球輕內凹、顏面和頸(前額除外)無汗與血管擴張。根據病變部位,可伴有:

  1、下頸髓,頸痛、 上肢血管功能運動障礙、手部肌肉萎縮;

  2、高頸髓,四肢癱、唿吸困難;

  3、上縱隔,乾咳、胸痛、肩頸痛、聲啞和氣管移位;

  4、腦幹,顱神經和錐體交叉束性癱瘓。

  五、痙攣性瞳孔縮小(阿-羅瞳孔)

  因副交感神經及其中樞興奮所致,主要見於腦幹炎症、血管性病變、外傷、腫瘤和多發硬化等。

  臨床表現:

  1、多見雙側性小瞳孔(2~3mm),瞳孔邊緣不整齊、不圓;

  2、直接和間接光反應消失;

  3、調節反射存在;

  4、散瞳劑僅引起輕度擴大;

  5、原發病變表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