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臨床心理科 副主任醫師 尹巖

  由於小兒狂犬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造成出現躁狂與昏睡交替,發作時暴躁異常。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因狂犬病患者有害怕喝水的突出臨床表現,本病亦曾叫做恐水病,但患病動物沒有這種特點。主要臨床表現為特有的狂躁、恐懼不安、怕風怕水、流涎和嚥肌痙攣,最終發生癱瘓而危及生命。躁狂與昏睡交替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什麼?
  狂犬病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病毒形態似子彈,直徑75~80nm,長175~200nm。內層為核殼,含40nm核心,外層為緻密的包膜,表面有許多絲狀突起,突起物遠端為槌狀。整個病毒表面呈蜂窩狀的六角形結構。病毒的基因組為負鏈單股RNA,分子量為4.6106。病毒基因組長11932個核苷酸,其中約91%的核苷酸參與編碼五種已知的結構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質蛋白(M2P)、殼體基質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轉錄酶蛋白(LP)。基因組RNA與180個NP分子結合成核糖核蛋白,使RNA受到良好的保護而不被降解,同時也為基因組的複製和轉錄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結構基礎。
  目前認為,病毒的區域性存在並非導致臨床表現差異的惟一因素,體液免疫及細胞介導免疫早期有保護作用,但當病毒進入神經細胞大量增生後,則免疫介導的損害和發病也有一定關係,免疫抑制小鼠接種狂犬病毒後死亡延遲,被動輸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細胞後,則死亡加速。在人類狂犬病,其淋巴細胞對狂犬病毒細胞增生反應為陽性者多為狂躁型,死亡較快。對髓磷脂基礎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應者也為狂躁型,病情進展迅速,腦組織中可見由抗體、補體及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的免疫性損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