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眼科 主任醫師 劉雅

  格子樣變性與視網膜脫離關係最為密切。由此產生網膜裂孔者佔孔源性脫離眼的40%,約7%的正常眼存在格子樣變性。多見於顳側或顳上象限的赤道部與鋸齒緣間,呈梭形或條狀,長軸與鋸齒緣平行,病灶內視網膜變薄,有許多白色線條,交錯排列成網格狀。這些線條實際上是已經閉塞或帶有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內有時可見色素團,來源於視網膜色素上皮。

  1、格子樣變性與近視眼的關係:視網膜脫離多發生於近視眼患者。在較大樣本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病例中,近視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病人很多。近視眼中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發病年齡較正視眼者輕。近視眼的病變主要在眼球的後節,自赤道起始,眼球后節漸漸擴張,脈絡膜的毛細血管層萎縮變薄甚至消失,視網膜也繼發變性、萎縮,同時玻璃體也出現液化。具有這些致病因素便容易發生視網膜脫離。

  2、眼外肌運動的影響:4條直肌的止端位於鋸齒緣前,其運動對視網膜的影響不大。而斜肌止於眼球的後部,上斜肌牽拉眼球下轉,再加玻璃體的重力作用,可能與顳上象限視網膜容易產生裂孔有一定關係。黃斑部易發生囊樣變性,可以繼發成裂孔,有人認為也與下斜肌運動時的牽拉有關。有人觀察了286例視網膜脫離手術時裂孔的分佈情況,發現68.4%的裂孔在視網膜的顳側,其中47.49%與上、下斜肌止端的位置相對應,即裂孔在顳上象限,右眼多集中於10~11點鐘,左眼1~2點鐘方位,角膜緣後13~15mm處。此外還常在11~1點鐘方位,角膜緣後16~22mm處出現大馬蹄形裂孔。顳下象限的裂孔比較集中在右眼8~9點鐘和左眼的3~4點鐘,角膜緣後16.46~26mm處,呈前後水平走行。

  3、格子樣變性與眼外傷的關係:眼球受鈍挫傷後發生鋸齒緣斷離,可發展成視網膜脫離。青少年眼外傷在視網膜脫離中的患病率較高,佔18.71%~20%。動物實驗證實,在眼球挫傷的瞬間,眼球變形可引起視網膜遠周邊部發生撕裂。此外,重度外傷可直接在赤道部產生視網膜裂孔。外傷引起的後極部毛細血管迴圈淤滯、視網膜振盪與玻璃體牽引,可發生黃斑裂孔或由黃斑囊樣變性進而發展成孔。除這些與外傷有明確關係的視網膜脫離外,其他大多數病例,多半是視網膜和玻璃體已有變性或粘連,具備了視網膜脫離的內在因素,外傷僅作為誘因誘發了視網膜脫離的發生。

  4、格子樣變性與遺傳的關係:有些視網膜脫離的病例發生於同一家族中,說明此病可能有遺傳因素,可能存在隱性遺傳或不規則顯性遺傳。多數病理性近視眼具有較肯定的遺傳性,發生視網膜脫離的也較多。此外,雙眼視網膜脫離的患者,兩側眼底的病變多半對稱,這也表明某些視網膜脫離可能與先天性生長髮育因素有較密切的關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