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心外科 副主任醫師 楊學勇

  對於爸爸媽媽來說,孩子的健康可謂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但是,對於有些父母來說,接受自己的孩子從一出生便患有先心病這個事實成為他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正是由於父母心疼自己的孩子,所以對於先心病患兒的護理可謂是事無鉅細。

  心理學上認為,從出生到5、6歲是孩子一生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階段。但是,由於孩子從小便遭受病症的折磨,所以父母對患兒往往表現得過分保護和溺愛,這對患兒性格形成和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過分溺愛和保護容易降低和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增加了恐懼感。受溺愛的兒童由於幼稚而變得過分依賴父母,社會適應能力低下,甚至會產生退行性行為。因此,在手術矯治後機體康復的同時,還要重視心理康復。

  因此,待患者在術後病情逐漸穩定,心功能狀態比較好的情況下,應該逐漸增加患兒的活動量和活動範圍,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兒童,通過玩耍建立正常的人際交往關係,消除孤獨心理。

  先心病患兒生活中要避免發怒生氣。怒斥會對心臟造成巨大的衝擊。像生氣這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會破壞人體心臟跳動的節律。瞭解這些由情緒觸發的心電特徵,可以幫助預防並治療心跳驟停。而像地震、恐怖襲擊、輸掉重要的足球比賽等事件造成的情緒上極端的悲憤,也會使先天性心臟病發作。

  學會宣洩情緒,轉移憤怒。

壓抑憤怒會加大對心臟的壓力,如果發洩出來,會使心臟感到更舒適,降低心律不齊、心絞痛的機率,所以當先天性心臟病發作時,患者更需要保持冷靜心態,及時的選擇服藥或者求救。

  學會減壓。佛羅里達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精神壓力大的患者先天性心臟病,發作時比精神壓力小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要大三倍。因此,每天沉思20分鐘會減少你25%以上的焦慮和抑鬱。

  另外,父母教育方式上要多采用鼓勵式,讓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改變從前包辦一切的溺愛行為,使孩子在開朗、愉快的心境下生活,形成良好的性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