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通外科 主任醫師 周繼盛

       獲得性腰疝多發生於年老消瘦者。大多數病人沒有特殊的症狀,僅於腰部見一緩慢增大的腫塊,腫塊質地軟而且易於還納,站立時腫塊明顯,俯臥位時消失;區域性有脹感或牽拉感。
  腰部緩慢增大的軟腫塊的病因:
  1、腰部三角區缺乏肌肉的保護是引發腰疝的先天性因素,約佔腰疝的19%。
  2、創傷在後天性致病因素中,約有26%為創傷性和手術源性造成,因為腰部的創傷或區域性切口(如腎切除後)癒合不良造成腰三角區的更加薄弱。
  3、腹內壓增高佔腰疝病例的55%,其中主要是慢性咳嗽、長期便祕、排尿不暢等各種原因使腹腔內壓增高,誘發本病。
  4、腰部肌肉萎縮如脊髓灰質炎後遺症引起的腰部肌肉萎縮,或肥胖性肌肉萎縮,使肌肉和筋膜的保護作用進一步降低,腰三角區更加薄弱。
  發病機制
  腰部三角是腹壁的薄弱區。它由下腰三角間隙和上腰三角間隙構成。
  下腰三角:位於腰部下方,下界為髂嵴,外界為腹外斜肌後緣,內界為背闊肌的前緣。三角的底面為腹內斜肌,表面有淺筋膜。此三角因缺少足夠的肌肉層次,而成為腹後壁的一個薄弱區之一。
  上腰三角:位於第12肋與豎脊肌的夾角內,在下腰三角的上前方。內界是堅脊肌外緣,上界為三角的底邊,由第12肋和下後鋸肌的下緣組成,外界為腹內斜肌後緣。三角的底面為腹橫肌起始部的腱膜,其前方有肋下神經,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跨過,頂為背闊肌。此三角的最大弱點是在第12肋的下方,該處只有腹橫筋膜而沒有背闊肌的覆蓋。

  當發生創傷,或行腰部手術後癒合不良,或疾病造成肌肉退行性變時,其肌肉和筋膜的保護作用則進一步降低,使原本存在的解剖薄弱區發生重大缺陷,在腹腔內壓增加時即使腹腔內臟由此兩間隙脫出形成腰疝。因上腰三角較為恆定且間隙較大,故上腰三角腰疝較多見,腰疝的疝內容物多為小腸和結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