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眼科 主任醫師 陳宜

       上瞼黃白色小點是沙眼的症狀之一,是結膜上皮下組織在瀰漫性浸潤的基礎上,由侷限的淋巴細胞聚集而成。初發時,上瞼結膜出現散在細緻的黃白色小點。下面為大家介紹下如何診斷上瞼黃白色小點。
  1、急性沙眼:呈現急性濾泡結膜炎症狀,瞼紅腫,結膜高度充血,因乳頭增生瞼結膜粗糙不平,上下穹隆部結膜滿面濾泡,合併有瀰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結腫大。數週後急性炎症消退,轉為慢性期。
  2、慢性沙眼:可因反覆感染,病程遷延數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雖減輕,但與皮下組織有瀰漫性細胞浸潤,結膜顯汙穢肥厚,同時有乳頭增生及濾泡形成(圖1),濾泡大小不等,可顯膠樣,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同樣病變亦見於下瞼結膜及下穹隆結膜,嚴重者甚至可侵及半月皺壁。角膜血管翳:它是由角膜緣外正常的毛細血管網,越過角膜緣進入透明角膜,影響視力,並逐漸向瞳孔區發展,伴有細胞浸潤及發展為淺的小潰瘍,痊癒後可形成角膜小面。細胞浸潤嚴重時可形成肥厚的肉樣血管翳(pannuscrassus)。在慢性病程中,結膜的病變逐漸為結締組織所取代,形成瘢痕。最早出現在上瞼結膜的瞼板下溝處,呈水平白色條紋,以後逐漸呈網狀,待活動性病變完全消退,病變結膜全部成為白色平滑的瘢痕。

  沙眼的病程和預後,因感染輕重與是否反覆感染有所不同。輕者或無反覆感染者,數月可愈,結膜遺留薄瘢或無明顯瘢痕。反覆感染的重症病人,病程可纏綿數年至十多年,慢性病種中,可由其他細菌感染和重複感染時則常呈急性發作。最後廣泛結瘢不再具有傳染性,但有嚴重的併發症和後遺症,常使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為了防治沙眼和調查研究的需要,對沙眼有很多臨床分期的方法。我國1979年全國第二屆眼科學術會討論時,重新制定了沙眼的分期:
  Ⅰ期――進行期:即活動期,乳頭和濾泡同時並存,上穹隆結膜組織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開始出現至大部變為瘢痕。僅殘留少許活動性病變為止。
  Ⅲ期――完全結瘢期:活動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無傳染性。
  同時還制定了分級的標準,根據活動性病變(乳頭和濾泡)占上瞼結膜總面積的多少,分為輕(+)、中(++)、重(+++)二級。佔1/3面積以下者為(+),佔1/3~2/3者為(++),佔2/3以上者為(+++)。並確定了角膜血管翳的分級法:將角膜分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內者為(+),達到1/4~1/2者為(++),達到1/3~3/4者為(+++),超過3/4者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