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張道儉

  殘株型骨折病人的診斷治療方法如下:

  殘株型骨折後,足跟可極度腫脹,踝後溝變淺,整個後足部腫脹壓痛,易被誤診為扭傷。X線檢查,除攝側位片外,應拍跟骨軸位像,以確定骨折型別及嚴重程度。此外,跟骨屬海綿質骨,壓縮後常無清晰的骨折線,有時不易分辨,常須依據骨的外形改變,結節-關節角的測量,來分析骨折的嚴重程度。僅個別病例需CT掃描或MRI檢查。

  病人有典型的外傷史,患足承重困難和足跟疼痛,區域性觸痛、腫脹和皮下淤血斑亦多明顯。在較嚴重的壓縮骨折時,除可見到足後跟的高度變低和足跟橫徑變寬以及外踝下部正常凹陷消失外,距下關節話動亦完全喪失。但跟骨周邊骨折僅有區域性腫脹及壓痛,而距下關節活動範圍多屬正常。x線正、側、軸位片可明確跟骨的結節關節角和其橫徑寬度的改變。

  1、對骨折不影響關節面者:以手法復位為主,足跖屈使斷面對位,用石膏靴固定於輕度跖屈位4-6周;也可先試行手法復位,石膏靴固定,並照片檢查骨折對位情況。如手法復位失敗,則可行切開復位以螺絲釘固定,石膏靴外固定4-6周。

  2、對骨折影響關節面者:其中部分關節面塌陷骨折者,可在無菌操作下試用撬骨將塌陷的骨塊撬起復位,然後連同撬骨的鋼針一起固定在石膏管型中,3-4周後拆除石膏拔鋼針,逐漸進行功能練習,避免過早負重。如閉合撬骨法復位失敗,可施行切開復位,將塌下關節面撬起至正常關節面,其下填鬆質骨,並以石膏靴固定6-8周。

  3、對於全部關節面塌陷骨折者:可在麻醉後於下肢螺旋牽引架上覆位,克氏鋼針穿過跟骨後上角,向跟骨後上方牽引10-20分鐘。然後用Bohler氏跟骨壓迫復位器,擠壓跟骨兩側復位。擠壓時間應有力而短暫,以免壓迫面板壞死。復位後可再照片複查跟骨復位情況,滿意後用石膏靴將牽引針一起固定,以防跟骨復位後再縮回移位。通常石膏靴固定4-6周拆除。

  開放復位可塑形跟骨鈦板內固定是治療嚴重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