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和玩具分不開,可多數2-3歲的孩子不願讓別的小朋友動他的玩具,即使是拿他平常根本就不玩的玩具,都要馬上搶過來。父母很擔憂這樣下去孩子會很自私嗎?
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會出現以上的情況,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一般兒童在2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懂得“我”、“我的”、“我要”、“我不要”、“我不給”,所以不用過於擔心孩子不懂分享或自私,不要給孩子扣上“自私”的大帽子。
“自私”是通向“分享”的必經之路
對於一個兩三歲的孩子來說,“自私”是正常現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經之路,他們必須經由心智成長的歷程,才能逐漸領悟、學會“分享”。這就是成長,三歲前的孩子是不懂得分享,而不是不願意分享,這不是個道德問題。
首先,孩子正在建構自我意識,正在邁向獨立。
在這個階段,孩子建立“所有權”的概念:我、我的、我的東西。在他們心目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並沒有意識到別人也有“我的”這種觀點,也不明白為什麼要跟別人分享。
其次,他們尚未掌握“借”與“還”這種概念。
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還能完璧歸趙,而是片面地認為一旦離開手,就意味著丟失。孩子只有確認什麼是“我的”,什麼屬於自己之後,才能逐漸意識到什麼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開。
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要先弄清楚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而後才能在反覆的社交活動中,逐漸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不強迫分享,但要善於引導
父母不應強制他“禮讓”給別人。如果每次你都要他不情願地禮讓,孩子會覺得,不僅小朋友,連大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想搶走他的東西,這會促使他佔有慾更強。可以徵求孩子的同意,不要為一個玩具、一塊餅乾就給孩子貼上“小氣”、“自私”這樣的標籤。正確的方法是引導他願意和別的小朋友玩,從中再想一些可以讓他們分享玩具的玩法。而要理解、接納孩子此刻對於分享私人物品感到困難是正常的現象,耐心等待孩子逐漸成長,讓分享變成一件他心甘情願的事。
引導孩子去體驗別人的感情
父母可以說:“寶寶,小朋友很喜歡你的玩具,咱們讓他玩一玩,他一定高興,好嗎?”父母經常讓孩子體驗別人的感情,使孩子產生同情心,主動拿出玩具來和小朋友分享快樂。這種體驗要長時間培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