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症狀或綜合徵,是指末梢血液中單位容積內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以及紅細胞壓積低於正常,或其中一項明顯低於正常。由於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此三項正常值國內外均有差異。因為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二者與紅細胞壓積不一定平行,故臨床多以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作為衡量有無貧血的標準。須指出的是,由於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與血容量有關。例如在血容量減少時(脫水),雖然單位容積內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是正常,但可能已有貧血。此時單憑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就不能反映貧血的真實情況。
發病機理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小兒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型別,尤以嬰幼兒的發病率最高。臨床主要特點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故又稱為營養性小細胞性貧血。
小兒常見的貧血是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
(l)小兒先天儲鐵不足
正常足月新生兒從母體獲得的鐵足夠其生後3~4個月的造血需要。但早產、雙胎、胎兒失血以及母體患有缺鐵性貧血等,均可使小兒儲鐵不足。胎兒期從母體所獲得的鐵以妊娠最後三個月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兒體內貯鐵量約為25''0~300毫克(平均60~70毫克/公斤)。貯存鐵及出生後紅細胞破壞所釋放的鐵足夠出生後3~4個月內造血之需。如貯鐵不足,則嬰兒期易較早發生缺鐵性貧血。母患嚴重缺鐵性貧血、早產或雙胎致嬰兒出生體重過低,以及從胎兒迴圈中失血(如胎兒輸血至母體或輸血至另一同胞孿生胎兒),都是造成新生兒貯鐵減少的原因。出生後結紮臍帶的時間延遲一些,並用手將臍帶內血擠淨,可使新生兒多得75毫升血或35毫克鐵。
(2)鐵攝人不足
新生兒的飲食主要為人乳或牛乳,而人乳和牛乳中含鐵量均較低,單純用乳類餵養而不及時新增含鐵較多的輔食,則易發生貧血。人奶和牛奶含鐵量均低(<0.21毫克/分升),不夠嬰兒所需,如單用奶類餵養又不及時新增含鐵較多的輔食,則易發生缺鐵性貧血。食物中菠菜含鐵雖較多,但吸收較差,大豆為植物中含鐵較高且吸收率較高的食物,故可優先選用。肉類中鐵的吸收率較高,而蛋類中鐵的吸收率在動物類食物中較低。由於長期腹瀉、消化道畸形、腸吸收不良等引起鐵的吸收障礙時也可導致缺鐵性貧血。
(3)生長髮育快
嬰兒期生長髮育迅速。3~5個月為初生時體重的2倍,1歲時為初生時體重的3倍,若是早產兒則體重增加更快。由於體重的增加血容量也迅速增加,這時容易發生缺鐵,引起貧血。
(4)鐵的丟失過多
正常嬰兒每天排洩銑比成人多,由面板損失的鐵也相對較多,若出現對蛋白過敏而發生小腸出血,則失鐵更多。此外,一些疾病如慢性腹瀉、腸套疊、腸、息肉等都可增加鐵的消耗而引起貧血。
注意:小兒貧血並非因為單純吃不好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孩子吃得不好,營養跟不上,是造成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可如今食物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家庭經濟也越來越好,給小孩吃的都是揀貴買,而缺鐵性貧血仍時有發生,這是食物結構出現了問題。
足月兒且用母乳餵養的孩子體內儲存的鐵一般能夠滿足半年的生長髮育,之後就需通過輔食新增來攝取鐵。而含鐵豐富的食物包括瘦肉、豬肝、冬菇、木耳等,只有多吃這些食物,才能保證鐵的攝入量。然而,不少孩子等到十個月、一歲才開始添輔食,錯過了學習咀嚼的最佳時期(八到九個月),要把不良飲食習慣糾正過來相當難。小孩如果老是不願意吃飯菜,鐵的補充跟不上,貧血就很容易發生。“何況不少孩子還有偏食的習慣,加上廣東人光喝湯不吃渣的錯誤觀念,都會影響對鐵的攝入”。
早產、疾病也會造成小兒缺鐵性貧血。前者是因為胎兒的鐵儲存主要集中在懷孕後期的3-4個月,太早出生會使體內鐵儲存低,而後者或是因為鐵丟失太多,或疾病影響了胃腸功能從而使鐵吸收減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