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的好“最好的醫生是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就是最成功的健康。”這也就正如《黃帝內經》所記載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果凡事都可以保持一顆平常心,外不受物慾之誘惑,內不存情慮之激擾,疾病又能從何處而生呢?為此,保持樂觀坦然的態度是對待生活和疾病的正確方式,這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為適宜。
"雙心病變"=心臟+心理
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間關係複雜,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和心血管變化對神經精神免疫系統的影響。研究發現,許多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如焦慮、抑鬱、憤怒、緊張、壓力過大等都可以加速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與精神障礙相關的行為異常,比如吸菸、飲酒、缺乏鍛鍊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從另一個方面加速心血管疾病的發展,它可以導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代謝性疾病,也就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病的風險。與此同時,心血管疾病也可以引發諸多精神心理問題,特別是抑鬱、焦慮和過度緊張等。
因此可以說,精神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疾病兩者關係密切,相互影響。臨床上很多心血管患者客觀證據顯示其心臟功能恢復良好,但臨床症狀卻頻繁發作,其原因可能與精神心理的異常相關,如精神壓力過大、過度緊張、焦慮、抑鬱等。這一方面需要醫生的正確治療,另一方面則需要患者進行自我的心理疏導,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如何“放飛心情”?
1、自我暗示
患者自我心理調適很重要,必須經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心平氣和,儘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要想得開、放得下,對子女、對名利,以及對自己的疾病都要保持坦然,並以平常心對待。
2、身體鍛鍊
進行適當的運動一方面有助於提高身體素質,改善心臟、血管功能,降低血脂血糖;另一方面,研究還顯示適當的活動有助於穩定情緒,保持樂觀的態度,增強自身心血管的康復能力。但應當注意運動應以五禽戲、太極拳、慢跑等活動為主,不要過於劇烈,同時應以不感覺疲勞為度。
3、放鬆療法
放鬆療法包括:①舒適安靜的環境和靜坐閉目;②排除雜念和保持深慢呼吸;③主動放鬆全身肌肉。每次訓練15—20分鐘,每天1—2次,一般應堅持訓練3—6個月。
4、輕鬆療法
通過學習書法、雕刻、繪畫、種花草、養魚鳥,或看喜劇、聽相聲、打太極拳等方法達到怡養心情、達觀鬆弛的目的。
5、加強人際交流
心血管患者也難免會遇到不愉快的事,可以多與家人朋友交流,在交談中傾吐自己的想法,宣洩鬱悶,互相安慰,有助於心情舒暢,對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