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踝扭傷
誘因:反覆扭傷腳踝關節或早衰
腳踝損傷是一種常見的踝關節創傷骨關節病,多是因為踢球時腳踝保護不到位,多次扭傷導致的踝關節骨質增生,可能導致關節內長骨刺,其損害是不可逆的,甚至可能令關節骨頭提前“衰老”。
短時間內多次抽筋不要硬撐,很多情況下,抽筋是身體發出的訊號,提醒我們身體已經在超負荷運轉了。當出現跌傷、扭傷後,不建議用藥酒塗抹傷處、揉搓按摩。應立即停止運動,受傷24小時內進行冷敷,可就近去醫院包紮,若懷疑骨折,需進行固定,24小時後進行熱敷。另外,運動前一定要進行熱身。
二、足底筋膜炎
誘因:踩鵝卵石不當、不合理的足療按摩
足底筋膜炎是因為足底肌肉受到外部暴力衝擊或長時間走路,引起肌肉勞損導致的區域性筋膜發炎。常見症狀有:足跟疼痛、不適,壓痛點常在足底近足跟處,有時壓痛較劇烈,且持續存在。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很多“健康路”對鵝卵石沒有統一標準,有的太過尖而薄,老人踩在上面,對足部的刺激過大,就會導致形成骨刺及足底筋膜炎,這就是越踩足底越痛的原因。足底按摩也是同樣的道理,有的人喜歡被按摩師大力地刺激足底,再痛也咬牙忍著,其實並不是越痛越好。
建議避免對足底進行強力刺激,鞋底不能太薄,鞋跟最好在3釐米左右,選擇鞋內有腳心部凸起結構,後跟柔軟性較高,具有減震效果的鞋。
三、跟腱斷裂
誘因:外傷
跟腱斷裂大多是意外傷導致的,容易發生在對抗性較強的運動中,比如打羽毛球、籃球等。鑑別跟腱斷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墊腳尖、提後腳跟,一般跟腱斷裂者是做不到的。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一定要到醫院做磁共振。一旦發生跟腱斷裂,要及早手術,延誤治療容易導致肌肉收緊,跟腱部位發生痙攣,此時只能採取跟腱重建手術,預後將大打折扣。
建議愛運動的人,運動前做3~5分鐘的預備活動,充分熱身,避免過度疲憊的情況下,參加對抗性非常強的運動。有骨骼炎症的患者,運動時應格外注意,不建議參加高強度對抗性運動。
四、糖尿病足病
誘因:糖尿病併發症
世界衛生組織對糖尿病足病的定義是:區域性神經異常和下肢遠端外周血管病變相關的足感染、潰瘍和深層組織破壞。輕者,足畸形、面板乾燥和發涼;重者,潰瘍、壞疽。在非外傷性的截肢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佔一半以上,遠高於因外傷而要截肢的患者數量。缺血性糖尿病足潰瘍是目前非外傷性截肢的首位原因。
有糖尿病足病的患者,洗腳、剪趾甲、買鞋時一定要注意,洗腳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15分鐘左右,水溫不宜過高,不要超過37℃,避免燙傷;洗腳後擦乾趾縫,避免潮溼。糖尿病患者的腳容易有老繭,腳部面板乾燥,護理時可以用一些軟化油軟化角質。修腳時要小心,一旦有破口很容易感染。另外,建議選用糖尿病專用鞋、鞋墊、糖尿病襪。
重點說明:踝關節的扭傷
發生了踝關節損傷後如何進行正確的自我處理對以後的功能恢復至關重要。現在普遍採取的措施就是“PRICE”。
1、保護(Protection):傷後要做好區域性的保護,停止運動,避免二次傷害。
2、休息(Rest):動態的休息,其他部位可以活動。
3、冷敷(Ice):目的是使微血管收縮、減少出血,防止淋巴腫漲,降低區域性代謝速率,減少肌肉痙攣等現象。冷敷方法:每小時一次、每次10到15分鐘(約至麻感消失),要注意防止凍傷(加水、溼布、膠膜等等使面板接觸的溫度不能低於0攝氏度),同時要避開表淺神經(足踝部的腓神經)。
4、加壓包紮(Compression):可以幫助有效減少腫脹和出血。
5、抬高患肢(Elevation):也是為了減少腫脹,減緩出血與組織液滲出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