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會自己脫褲子解大小便後,反覆出現憋大便或憋小便,並將大便或小便解在褲襠裡的現象,這就是孩子肛欲期到來的表現。
肛欲期是什麼呢?
肛欲期是指在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放鬆過程中給孩子帶來的一種性體驗,孩子會在憋尿中獲得這樣一種生理快感。是通過肛欲期,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放鬆都可以給孩子帶來性的體驗。所以孩子在憋尿中獲得性快感。還有的寶貝甚至會迷戀上自己的排洩物,對這些排洩物感到好奇,他們在這個階段可能會玩自己的大便或者小便。
當時肛欲期一般1-2個月就會結束,家長不必緊張也不要過多的指責孩子,因為你的指責很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孩子一緊張就會導致控制大便的節奏失控。這樣拉在褲襠裡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肛欲期結束就會遲滯。如果孩子正處於肛欲期的話,家裡人必須要保持一個態度,全家不能指責孩子,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議論這件事,也不能當玩笑話逗孩子玩,這樣都會讓孩子感到自尊受辱羞愧不安,讓孩子成年後的性生活出現心理障礙。
如果寶寶迷戀排洩物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看待這件事情,要告訴寶寶這個東西有細菌,研究完以後一定要洗手,不然會生病,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洗乾淨手。還可以告訴孩子以後要去衛生間,這樣平靜的態度處理才是正確幫助寶寶度過肛欲期的正確做法。
肛欲期的時間跨度:
孩子的肛欲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肛欲期的結束,標誌著孩子的性心理向著下一個階段——生殖器期邁進。這兩個月中,如果成年人對孩子大小便的訓練太嚴厲,孩子就會感覺緊張,心理壓力大,會擾亂孩子控制大小便的自然節律,孩子將大小便解在褲子裡的次數就越多,肛欲期拖延的時間也就越長。有的孩子幾個月甚至半年多都不結束肛欲期,孩子的性發展就出現了停滯狀態。
肛欲期的特點及其表現:
①大致在1歲半至3歲左右出現肛欲期的表現;
②幼兒在已經學會自己脫褲子解大小便後,反覆出現憋大便或小便,並將大便或小便解在褲襠裡,這是肛欲期的典型表現。有的幼兒會在憋大便或小便的時候躲進自己的房間、窗簾後面、房間門的後面;
③憋大小便的時候會出現面紅、大汗、全身緊張狀、雙手握拳狀、四肢關節屈曲狀等,這是幼兒體驗性快感的表現;
④將大便或小便解在地板上,認真研究,特別關注自己的大小便,用手感覺小便,給大便命名等;
⑤頻繁地上洗手間小便,大小便的節律與以往不同了,有時候大便會2~3天一次,或者憋大便到更長的時間;這些就是兒童肛欲期到來的表現。在肛欲期,幼兒在練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肛門和尿道括約肌,這樣的練習也給孩子帶來性的體驗。孩子的肛欲期如果進行得順利,一般經歷2個月左右就會結束,肛欲期的結束,標誌著兒童的性心理向著下一個階段——生殖器期邁進。並非每個孩子都有非常明顯的肛欲期表現。進入肛欲期後幼兒會繼續吃手指、啃物品;
⑥性別意識的發展:觀察學習父母在家庭中的性別角色,2歲以後男孩逐漸脫離對母親的認同,轉而認同父親。學習認同和理解自己的性別角色,兒童在3歲左右認同並理解自己的性別。
父母應對孩子肛欲期的原則有:
原則一,接納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表現。
父母要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髮展規律,明白這是孩子性發展的一個階段,才能夠真正做到從內心接納和尊重孩子的發展。不可以將孩子尿溼褲子或者大便在褲子裡作為家人的談資,更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議論。家庭成員對待孩子肛欲期表現的態度要一致,否則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導致這個階段的延長。
媽媽沒有接納孩子肛欲期的表現,對孩子發脾氣會導致孩子緊張不安,當孩子承受不了父母給她的壓力時,就會出現退縮的狀態,她希望自己回到小的時候,那時她尿褲子媽媽不會打罵她,這是孩子在尋求自我保護的方法。
原則二,不可以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憋尿或者憋大便。
父母不要對正在憋便的孩子說:“你看你已經憋不住了,快去洗手間啊!”不可以將正在憋便的孩子直接抱進洗手間,或者強行按坐在馬桶上,這樣會破壞孩子正在進行的體驗。
原則三,不要將孩子大便節律的改變當成便祕進行治療。
當孩子大便節律改變時,父母不要輕易地將其作為便祕而對孩子強行使用開塞露和肥皂條塞肛門,這種恐懼和痛苦會與孩子的大便緊緊聯絡在一起,讓孩子產生大便的恐懼感和痛苦感,由此,孩子會長時間這樣抑制自己解便,最終導致真正的便祕。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大便節律的改變,給孩子吃中藥、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這不僅不能夠改變孩子肛欲期的發展程序,反而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身體出現了“不健康的徵象”,對自己身體產生負面意象,也對大便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原則四,平靜地應對孩子尿褲子。
當孩子將大小便解在了褲子裡,平靜溫和地告訴孩子:寶貝,這不是什麼問題,媽媽給你換上乾淨的褲子。父母不要說無用的廢話,比如“寶貝,記住下次要去衛生間”,孩子已經知道要去衛生間大小便,但是他目前無法做到。父母不可以內心無比焦躁,還裝作平靜,孩子會讀透成人的心,知道父母內心不接納他此時的狀態。
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大小便的問題上失去了接納孩子的本能,他們期望孩子能夠“正常大小便”,潛意識裡攀比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尿褲子,父母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然後便對孩子施加壓力,這樣的父母愛的不是孩子,是他們自己的面子。這樣的父母就不能夠做到平靜地接納孩子的肛欲期。
當媽媽告訴女兒“請下次去廁所”時,就給孩子帶來壓力,女兒很清楚自己應該去廁所小便,但她又無法做到,這樣的糾結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和痛苦,從而使孩子出現情緒變化。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次數很頻繁,可以給孩子用紙尿褲,減少孩子對自己反覆弄髒褲子感受到的壓力。
原則五,不可以羞辱、恥笑、責罵和威脅孩子。
成人不可以對孩子說:“都這麼大了還尿褲子!”“怎麼不知道去衛生間大便?!”“你怎麼這麼笨啊!”“其他小朋友怎麼不像你尿褲子呢?”“你再尿褲子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下次記住不要尿褲子!”……打罵和羞辱並不能夠改變孩子生命發展的本能,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貶心理,影響孩子的人格中自尊的建構。
原則六,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和減壓。
當孩子經歷搬家、換了新的幼兒園、父母關係不和睦、親子關係淡漠、換了新的保姆、媽媽再次生育、孩子生病後機能的倒退等等,都可能導致孩子大小便反常,父母需要審視孩子的生存環境,而不要將解決問題的焦點放在孩子的大小便上。少數孩子極其不願意坐馬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商場選購他喜歡的兒童馬桶,可以在馬桶旁邊放上孩子喜歡的少量玩具,這樣的方式比強制或者威脅孩子坐馬桶更有效。
排除了生理性疾病,5歲的女孩尿褲子和尿床是缺乏父母的關愛引起的。母親將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母愛是孩子精神成長最主要的營養,孩子會不遺餘力地想獲得母親的關注和愛。如果孩子唯一能夠吸引母親關注的就是尿床,那麼她就會一直持續尿床。媽媽可以選擇,是繼續熱愛工作,還是愛自己的孩子!
原則七,父母要與老師積極溝通。
當孩子出現肛欲期表現後,父母要與幼兒園老師進行溝通,在老師的配合下,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如果無法讓老師配合,可以讓孩子暫時離開幼兒園,等肛欲期度過後,再進入幼兒園。
老師要理解孩子肛欲期的現象,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上洗手間,不要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老師的解便規則,比如午睡前必須解便,上床後不可以解便,上課不可以解便等等,孩子自主大小便更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肛欲期。
原則八,不要打攪孩子對排洩物的研究。
當孩子對自己的排洩物進行研究的時候,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要將大小便到處塗抹。如果僅是孩子的手上沾上了大小便,父母溫和地告訴孩子,大小便中有細菌,如果不先洗乾淨手上的大小便,會使身體得病,協助孩子洗乾淨就可以了,不要以“骯髒”“羞”等概念來訓斥孩子不講衛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