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副主任醫師 汪浩文

  媽咪們尤其是新媽咪常常因為搞不清寶寶究竟有些什麼需求而在小嬰兒面前顯得驚慌失措或者束手無策。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嬰兒什麼都不懂,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嬰兒天生就具備表達自己喜好或感覺的能力。只要媽咪們細心觀察,嬰兒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即寶寶的體態語言包含了成千上萬的資訊,媽咪們可以據此準確地瞭解寶寶的心理需求,並適時地給予寶寶最貼心的照料。

  媽咪們如果對寶寶的體態語言十分敏感,能正確理解寶寶的體態語言並積極給予迴應。

  那麼,寶寶則對媽咪十分滿意,寶寶看起來非常舒心。寶寶在媽咪的積極迴應下越來越多地使用體態語言,並因此變得更加聰明活潑。但是如果媽咪對寶寶的體態語言視若無睹。則寶寶對媽咪的冷漠十分失望,失去“說話”的興趣,並日益沉靜呆板,長大後可能變得內向、孤僻。

  如果媽咪對寶寶的語言十分敏感,但因無法正確理解寶寶的體態語言而顯得手忙腳亂,對寶寶的迴應顯得非常不得法。那麼寶寶則因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寶寶看起來很不快樂並且越來越煩躁。那麼如何讀懂寶寶的體態語言,也就是充分理解寶寶表情隱藏著的小祕密呢?

  體態語包括面部表情和體態動作。科學家們曾饒有興致地研究過數千名嬰兒,發現嬰兒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的變化,並非出於偶然,而是具有心理活動的意義。

  美國嬰兒心理學教授斯克佛所著的《嬰兒面部表情與心理活動》一書,分析了嬰兒的面部表情語言,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癟嘴啼哭表示需求

  嬰兒的哭聲是最初的心理語言。由於6個月前的嬰兒不能用語言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意願,因此,啼哭是與情緒、感覺以及生理需求聯絡在一起的,作為一種表達方式用來表示他的身體狀態和各種意願,以引起父母的注意,達到滿足他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目的。

  寶寶癟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這是啼哭的先兆,接著就是小聲到大聲的啼哭,這種表情和哭聲其實是向成人訴說著他的需求。譬如,肚子餓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樂,厭煩了要大人抱起來換個環境或改變一種姿勢。這時,細心的父母會觀察到寶寶不同的哭聲,揣摩出寶寶的要求,適時或及時地滿足他的需要。喂他吃奶,和他逗樂,抱他到室外觀看,或讓他俯臥、扶他坐起來、爬一爬,改變他仰臥久睡的姿勢等。

  牽嘴而笑,表示興奮愉快

  寶寶出生後就能發出“自發性的微笑”,這是一種本能的情緒活動,也是身體舒適的反應。2個月後,寶寶喜歡母親的愛撫、父親的逗樂,得到滿足後就會手舞足蹈,表現出興奮和愉快的情緒,出現“社會性的微笑”。這種反應就是一種初步的交際形式。

  寶寶笑的形態是突然發出的,短暫而快速,口角牽動,笑容驟現,同時伴隨著滿目發光,兩手晃動,舒展著魅力,接著笑容立即停止,等候大人的鼓勵。

  這時,媽媽應該笑臉相迎,用手輕輕撫摸寶寶的面頰,或在其面、額部親吻一下,以示鼓勵。這時,寶寶還會以微笑對父母的行為表示滿意。嬰兒的笑對其身心發展極為有利。

  撅嘴、咧嘴,是小便的訊號

  據研究,男嬰通常以噘嘴來表示小便,女嬰多以咧嘴或上脣緊合下脣來表示小便。父母若能及時觀察到嬰兒的嘴型變化和小便時的表情,就能摸清嬰兒小便的規律,從而加以引導,有利於逐步培養寶寶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習慣。

  紅臉橫眉,是大便的訊號

  寶寶先是眉筋突暴,然後臉部發紅,目光發呆,有明顯的“內急”反應。這是大便的訊號,這時,父母如能立即作出適當的反應往往可以把到寶寶的大便。

  玩弄舌頭、嘴脣吐氣泡,表示自己會玩

  大多數寶寶在吃飽喝足、換乾淨尿布,而且還沒有睡意時,會自得其樂地玩弄自己的嘴脣和舌頭,吐氣泡、吮手指等,這時,他喜歡獨自長時間的玩,成人不要去幹擾他。

  以上是6個月以前嬰兒通常表現的體態語。

  6個月以後的嬰兒,由於感知能力和動作能力的發展與增強,除了用面部表情代替語言來表示自己的意願之外,還會伴以各種動作和形態的體態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隨著月齡的增長,寶寶會有不同的表現:

  張開雙臂表示歡迎,轉頭避開表示拒絕

  6個月的嬰兒會張開雙臂,身體撲向親人,要求摟抱、親熱;若陌生人想要抱他,則轉頭將臉避開,表示不願與陌生人交往。

  拍手微笑表示高興,搖頭哭喊表示厭煩

  7~8個月的嬰兒會以拍手和笑臉表示高興;接受喜愛的糖果時,在父母教導下會以“點頭”表示謝謝;對不愛吃的食物會避開臉,並以“搖頭”表示不喜歡。

  用手指指點表示要求或示意

  9~10個月的嬰兒會用手指出他希望去的地方和方向,或用小手拍拍頭,表示要求大人給他戴帽子帶他出去。

  發出聲音表示意願

  11~12個月的嬰兒除了以面部表情和動作來等身體語言來作表示外,還會伴以各種聲音,比如,“嘟嘟”聲(表示汽車),“呷呷”聲(表示小鴨),以及用簡單的單詞音來表示自己的意願。

  比如,寶寶在嘈雜的環境中很容易受到干擾,但苦於口不能言,只好用尖叫、大哭大鬧錶達自己的煩惱。大人可以帶孩子去安靜的地方散步,或是給點好吃好玩的東西讓孩子安靜下來。同時,大人也要做個好榜樣,再怎麼煩惱和生氣也不要在家裡大生說話或是喧譁吵鬧,寶寶的學習能力可是驚人的哦!

  體態語言是寶寶人際交往的初始方式。寶寶人際交往首先體現在寶寶與媽咪的交往,而體態語言是寶寶開始學習人際交往技能的最初方式。

  我們可以從體態語言訓練寶寶人際交往技能。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越早越好。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要做敏感媽咪。媽咪平時可以多觀察寶寶,在與寶寶相處的過程中細心體會寶寶各種體態語言的真正含義。並對寶寶的體態語言做出積極的迴應。媽咪積極的迴應會促進寶寶體態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更好地調動寶寶人際交往的積極性。

  其次,要重視微笑的力量。笑是寶寶與人交往的基本手段之一。寶寶特別喜歡看媽咪微笑的臉龐,因此,媽咪在與寶寶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經常逗寶寶笑,這樣既可以讓寶寶感受人際交流的愉悅,也可以增進親子關係,促進與寶寶的交流。

  最後,不要過分倚重體態語言。0-6歲是寶寶語言發展敏感期,因此,在寶寶發展體態語言的同時也要注意訓練寶寶的口語表達能力。畢竟語言才是人際交流最有效的工具。如果媽咪一直以體態語言為主與寶寶交流,就可能影響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

  專家建議,在認真閱讀寶寶體態語言並對其做出熱烈反應的同時,媽咪應該從寶寶出生起就經常用較慢的語速、抑揚頓挫的音調、富有節律的語句與寶寶說話,同時想方設法引導寶寶自己用語言表達他的想法。雖然在寶寶學會說話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媽咪說再多的話,寶寶也不會做出媽咪所期望的迴應,但媽咪的努力總會在某個時刻得到令人驚喜的補償。

  1歲以內,嬰兒有成千上萬的資訊要通過體態向父母傳遞,而且每個嬰兒傳遞的方式也各有差異,父母要細心觀察,與嬰兒對話,讀懂孩子心理需要。

  當寶寶患各種疾病或在特殊生理情況時,往往伴有特殊表情,家長或保育人員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給以診治。

  一、寶寶不自主伸舌伴流涎

  嬰兒出生1-2個月後,出現反射性伸舌,如果這種情況兩個月後一直持續存在,或年齡大的兒童常常出現不自主伸舌,伴有認知障礙,大多是大腦損傷的表現,應及早讓醫生做全面檢查。

  二、往嘴裡亂塞東西伴流涎

  當寶寶處於長牙期時,流涎增多,往往把胸前衣服弄溼一大片。跟以往不一樣的動作就是把亂七八糟的東西塞進嘴巴,亂咬亂啃,不給就大鬧,直到牙長齊之後才會停止。的確,長牙那種又癢又痛的感覺真的很難忍受。寶寶抓什麼咬什麼,可說是逃避痛苦的一種方式。千萬不將玻璃製品之類或鋒利的東西放在寶寶的身邊,避免他傷害自己。可以給寶寶吃一些餅乾如超市有售的磨牙餅乾,這些食品可以幫助孩子長牙,而且也很安全。

  三、寶寶眼睛凝視,眼神無光

  健康的寶寶眼神總是明亮有神、轉動自如的。若發現你的孩子最近眼神黯然呆滯、無光少神,那很可能是身體不適的徵兆,也許他已經患上了疾病。這時最好帶孩子去看大夫,千萬要遲疑!

  如果孩子神情呆滯,表情淡漠,眼球常固定地凝視遠方,對周圍環境也不加註意,此時是病態表現,多見於顱內出血、腦膜炎、腦炎、腦膿腫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

  四、寶寶眼睛出現“落日現象”

  倘若寶寶眼球常向下轉而不伴有上瞼下垂,此現象稱為“落日現象”。如果這種症狀明顯,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則為病態,多見於腦積水、顱內出血、腦水腫等患兒。如患有腦積水病兒,頭圍進行性增大,前囟隆起,顱疑分裂增寬,額、顳部靜脈怒張,由於前顱窩的壓力增加,可使黑眼球向下,呈現所謂的“落日”徵。眼球常向下轉,而上部鞏膜外露。

  五、寶寶面部表情或頭位異常

  如果發現孩子面部表情有明顯的遲鈍呆滯,同時有強制性頭位,較大的病兒,常訴說頭痛,常見於顱內佔位性病變及結核性腦膜炎。如有腦部佔位性病變,因病變壓迫腦組織,所以常有強制性頭位,伴頭痛、嘔吐等顱內壓

  以上列舉的只是一些嬰兒常見的新媽咪不太容易理解的體態語言。事實上,每個嬰兒傳遞資訊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不管你養育一個寶寶還是多個寶寶,每個寶寶的出生對媽咪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寶寶總試圖以某種奇特而與眾不同的方式來向媽咪傳遞某些資訊。因此媽咪要細心觀察寶寶,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逐漸瞭解寶寶獨特的心理需要。同時對寶寶進行監護,在他們出現各種疾病或在特殊生理情況時能及時發現並就診。

  總之在孩子1歲之內,有成千上萬的資訊是通過他的體態語來向父母傳遞的,而且每個嬰兒傳遞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父母應細心觀察,深入瞭解。只有你真正懂得了寶寶的心理需要,才能做到親子間的心靈交往和溝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