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精神病學教科書和診斷標準,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症狀為主要臨床相的慢性精神障礙。因此,認識強迫症,就一定要認識強迫症狀。
根據我對強迫症的觀察和對強迫症狀的識別,我認為強迫症的臨床表現包括彼此緊密關聯的三個方面的症狀。它的第一個方面的症狀是認知領域的症狀,具有觸發後兩方面症狀的作用,故我將之稱為“啟動”或“初始”症狀,是一些自發但卻是不自主地闖入意識領域亦即“頭腦”中的擔心、令人恐懼或極度厭惡的念頭、想法或表象等。這些初始症狀會導致出現第二個方面的症狀——情緒反應症狀,即基本相似的焦慮情緒或煩躁體驗。在出現這樣的情緒症狀之後,就會緊接著出現第三個方面的症狀——行為反應症狀,即兩種行為反應:驗證這些認知領域的初始症狀是否重複出現和設法抵消由初始症狀引起的焦慮等情緒症狀。第一方面認知領域的症狀即所謂的“強迫思維”,第三方面行為反應的症狀即為“強迫行為”,兩者之間的中間環節為情緒症狀。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患者不自主出現的強迫思維,導致焦慮,為減輕焦慮,患者主動(自主)採取或實施以減輕焦慮為目的的強迫行為。
這種強迫行為既可以是“外顯”的或可以被人觀察到的簡單或複雜動作乃至極其複雜的“儀式化”行為,也可以是“內隱”的或不被人察覺的內心中的心理活動過程如計數、祈禱、“詛咒”等。以具有強迫恐懼症狀的強迫症臨床表現為例,其症狀彼此關聯的過程就是如此:患者腦海中突然出現擔心自己可能曾經做過某些傷害他人的行為,於是開始擔心此行為的後果,導致焦慮、恐懼情緒反應。接著患者又為自己何以會有如此擔心而覺煩躁,並嘗試驗證這類擔心是否會再次無端出現。由於患者此時受明顯的焦慮情緒主導,集中注意於該體驗,結果此種擔心重複出現,加重其焦慮和煩躁情緒。另一方面,患者還會以其認可的方法驗證自己是否真地實施過對他人的傷害行為,如細緻觀察其“傷害”過的人的情緒行為、當時在場人們的各種反應,以確認自己並未實施此種傷害行為。
強迫症患者的強迫症狀可以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但基本模式就是上述的“三部曲”。只是,隨著病情加重、病程延長,患者的強迫思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而患者實施強迫行為減輕焦慮的效果越來越差。而且,在強迫症患者患病後的漫長過程中,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的形式也可以轉換,如原來是擔心沒有鎖好門的人,會變成擔心自己沾染了可能導致疾病的病毒、細菌或化學汙染物,相應的強迫行為也由核查行為轉變為洗滌行為。強迫思維還可以泛化,如在患病之初可能只有擔心沾染病毒細菌而患病的強迫思維,到後來既擔心沾染微生物患病,也擔心沾染化學毒物患病,甚至擔心從空氣中吸入有害成份致病。因此,強迫症是一種病情極其複雜,病程極為遷延的慢性精神障礙。
我對強迫症的理解主要是與我認識到人類有死亡恐懼這一心理特徵有關。我認為,強迫症大概是一種唯一發生在人身上的疾病或曰精神障礙。我想,以下一些社會心理因素對於強迫症狀事物產生和強迫症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人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深刻理解死亡含義並可以用語言文字、影像、表情姿勢動作等交流方式進行人際傳遞的動物。因為理解死亡含義,就一定會有程度不等的死亡恐懼。任何一個理解了死亡含義的個體,在傳遞死亡含義的資訊時,就會將此恐懼情緒同時傳遞給資訊接收者。
由於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比兒童少年更接近死亡,也見識過更多的死亡事件,更深刻地理解死亡含義,也更恐懼死亡,更容易高估死亡風險。這些人在向少年兒童傳遞死亡含義的資訊時,會具有更強的情緒影響力。正是因為人們恐懼死亡,就會努力規避可能導致死亡的危險或風險。若是理性或合理地規避死亡風險,最多就是膽小而已。但若非理性地規避死亡風險,就可能為防範萬分之一的風險而盡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樣就成為具有病理意義的強迫症狀的初級形式。一般而言,這種與死亡恐懼相關聯的強迫症狀最初是因為懼怕死亡和與死亡關係密切的一些情境如醫院太平間、殯儀館和葬禮等,並可能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牽連到更多的相近情境,如花圈店、醫院急診科等,成為具有病理意義的典型的強迫症狀。
但更多見的強迫症狀則並非與死亡結局直接關聯的內容,如擔心沾染可能有毒有害的物品或物質,一方面儘可能迴避可能發生沾染的機會,另一方面則在發生可能的沾染時,立刻採取相應的“清潔”措施。有患者在乘坐公交車後擔心衣服被他人身上的致病汙物沾染,下車回家後立即更換外衣並長時間洗澡,力求洗淨可能受到沾染的身體各部位。同時還會細緻洗滌每件衣服,甚至丟棄其認為受汙嚴重的外衣。還有的強迫症狀與死亡本無實質性關聯,但患者以“自以為是”的邏輯自行建立起來某種奇特的關聯,然後再回避這種風險。例如有患者擔心自己的某些物品擺放可能違犯了某種“禁忌”,會導致某種也是患者“自以為是”認定的災難性結果,所以一定要將違背“規則”擺放的物品按照其“自以為是”的規則擺放好。
由此可見,強迫症狀形成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與死亡恐懼相關聯。另外,在精神病學疾病單元中有一類“強迫譜系障礙”或“強迫症相關障礙”,這些精神障礙除了從專業分類中可以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似性之外,從臨床現象學也可以看到這些症狀或多或少地與死亡恐懼相關聯。例如,疑病症、軀體形式障礙、人格解體障礙等。疑病症是與死亡恐懼有最密切關聯的強迫譜系障礙之一,患者經常會因為身體某一部位或器官的“異樣感”而頓覺自己患某種致命疾病,繼之極為恐懼擔心,隨即到專業人士處諮詢或到醫院就診,反覆進行醫學檢查都難以持久地消除其疑病觀念和相關的焦慮症狀。人格解體障礙的患者也會因驟然體驗到的與客觀世界關係發生了與以往不同的改變,隨即出現焦慮,接著反覆在焦慮情緒影響下反覆體驗和驗證這種異常感受,最終認定自己與客觀世界的關係發生了不正常的改變,併為此痛苦不堪。
也正是從上述與死亡恐懼相關的心理背景與強迫症狀形成之間的關係,我們認識到,改變死亡恐懼和焦慮是可以減輕和改善強迫症的嚴重程度的。精神科醫生在臨床工作中常採用的認知行為治療有時就是通過改變患者對自己強迫症狀和死亡結局之間非理性認識的基礎上起效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