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科 主任醫師 丁元慶

  偏頭痛以反覆發作、經久不愈為臨床特徵,屬於中醫“頭風”範疇。頭風為病,具有作止無常,或左或右、卒發卒止,愈後退觸復發的特點。具有善行數變之風象。頭為諸陽之會,居高巔之位,惟風邪可到,據證求因,頭風多由風邪所致。邪氣上壅,清竅失和,脈絡閉阻為偏頭痛發病病機。頭痛多風,這也正是古今醫家大量用風藥治療頭痛的依據之所在。如清代醫家李中梓在《醫宗必讀・頭痛》中說:“頭痛自有多因,而古方與用風藥者何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

  頭風就外感而言多為風夾時氣之邪為患,致成風寒、風熱、風溼等證候,經方可有較多適宜症,風寒用麻黃湯、桂枝湯;發熱用小柴胡湯;風溼用麻黃加術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防己黃芪湯等;溼熱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內傷則多風寒痰瘀鬱熱致病,風火為重要致病因素,其中風邪是頭痛最常見的致病因素。風為陽邪,旺於春而流行於四季,在髒屬肝。厥陰肝脈與督脈會於腦巔,上出額,下頰裡,環脣內,故頭面疼痛,與肝關係最為密切。肝病易鬱,鬱則化火、生風、動氣。火為陽邪,其性炎上,無論陽盛化火,還是邪鬱化火、情志化火或陰虛龍雷之火,均可上擾清竅而致頭痛。故火熱上擾是偏頭痛的重要病理因素。火生於內,其病可以涉及心、肝、胃,而以肝為主。

  頭風屬於內傷者常見風火、風痰、風寒、風痰火、風火痰瘀等證候。《景嶽全書・頭痛》雲:“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痛者必兼元氣。以暫痛言之,……有裡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者,……治宜清降,……其有久病者,則或發或愈,或以上虧於下而虛火乘之則發……。”因火而致頭痛,臨床以肝膽風火上擾為多見,則四逆散、小柴胡湯、大柴胡湯、黃芩湯、白頭翁湯、梔子豉湯、風引湯、侯氏黑散等皆可隨證選用。肝血不足、肝陽偏旺是偏頭痛的常見證候,《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為首選,臨證酌加珍珠母、天麻;若血虛受寒,則溫經湯、當歸四逆湯可用。瘀血阻滯,不通則痛,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味。寒邪凝滯是導致頭痛的原因之一。引起頭風之寒,即有久留腦內的外感之寒,又行陽虛陰盛的內小之寒。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無論外寒久留,還是陽虛生寒,臨床均可見到陽虛陰寒凝滯之象。外感之寒用烏頭湯、烏頭桂枝湯,陽虛感寒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內有寒邪吳茱萸湯可用;若血虛久寒,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為首選。陽明胃熱上攻,頭面疼痛,或前額眉稜骨痛,用白虎湯加白芷、葛根;大便祕結,口氣臭穢,舌苔黃燥,用大承氣湯加葛根;大便不爽,舌苔黃膩,用茵陳蒿湯加苦蔘、白鮮皮,或用葛根芩連湯加味。痰是偏頭痛發病中常見的致病因素,偏頭痛反覆發作,久而不愈,往往與體內痰濁蘊伏有關。《丹溪心法・頭痛》雲:“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痰濁頭痛,可用半夏厚朴湯合大川芎丸加減,痰熱頭痛,則以小陷胸湯合大川芎丸加減,痰火頭痛,用白頭翁湯合小陷胸湯加減。在偏頭痛急性發作時,病機以風、火、痰、寒等標實阻滯為主,而風、火、痰、瘀、寒又多相互兼夾,故治療常需兼顧。

  在頭風緩解期,隨著風、火、痰、寒等標實之象的衰減,可以出現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以及本虛的見症。病久或年高者,常見精虧髓空證,“腦為髓海”,賴肝腎精血及脾胃遠化水谷精微,輸布氣血以濡養。若脾虛運化無權,則氣血虧虛,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腦髓失養,或腎精不足,髓海空虛,或腎陽虛衰,寒從中生,清陽失養。血虛頭痛,用膠艾湯加菊花、天麻,腎精虧虛;用加減復脈湯加枸杞子、龜板、制首烏;腎陽虧虛,用金匱腎氣丸加川芎、細辛、天麻;氣血不足,用黃芪建中湯加當歸、天麻;素體虧虛,氣血陰陽俱不足,用炙甘草湯,夾風邪頭痛,用薯蕷丸。

  偏頭痛具有復發與緩解的特點,因此,應重視探求預防復發的有效措施,並重視緩解期的治療。在緩解期,既要注重治本,疏暢情志,調暢氣機,和調氣血陰陽,還應重視內伏邪氣,如祛除瘀血、痰濁、鬱熱、痰溼等。結合合理調護,可以減少或避免發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