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治醫師 程志鵬

  頸性眩暈,顧名思義就是眩暈的產生與頸部有關。它常在頸部活動時出現,特別是在猛然轉頭或過度向後仰頭時更容易發生。

  有的患者在眩暈的同時,還伴有噁心、嘔吐、全身出汗等症狀。輕者可以幾秒鐘好轉,重者會斷斷續續持續數日或更長時間,症狀才會逐漸緩解。

  頸性眩暈的發病機理及病理生理過程比較複雜,現在人們瞭解最多、研究得較清楚的是椎動脈型頸椎病導致的眩暈,通俗地講就是頸椎上某個部位生長了骨刺(骨質增生),骨刺壓迫或刺激從頸椎通過的椎動脈,影響椎動脈的血供,導致暫時性腦供血不足。

  頸性眩暈最明顯的特點是眩暈發作與頭部位置明顯相關,稱為位置性眩暈。頸性眩暈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是椎動脈受骨刺的機械性壓迫,發生狹窄或閉塞;二是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這兩種情況的發生都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頭頸部必須轉到某一位置,使椎動脈受壓或使交感神經受刺激,就是說,眩暈症狀的發作與頭部位置明顯相關。

  有的病人在行走中突然聽到背後有人叫,回頭看的瞬間突然摔倒,倒地後頭部位置回覆,症狀消失,馬上就可以爬起來。可見,頸性眩暈以頭頸部位置性眩暈為特點,頭頸部轉動或側屈到特定位置時發作,位置回覆後症狀消失。

  除了眩暈以外,在臨床上常常可以看見由於椎―基底動脈血供不足產生眩暈的其它相關的伴隨症狀,如視物模糊、重影、噁心、突然摔倒、三叉神經感覺受損、交感神經麻痺、發音困難、偏身麻木、偏癱等。這些情況多見於以頸椎退行性病變為主影響椎動脈血供的中老年患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間盤髓核中水分逐漸減少,彈力和張力減退,椎間隙變窄、鬆弛,椎間關節穩定性減弱,再加上長期慢性勞損,各種急慢性損傷等,頸椎發生增生,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頸椎退行性病變。一般來說,由頸椎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的頸性眩暈在中老人中比較多見。

  但近年來,我們疼痛門診接診患者中出現“頸性眩暈”年輕化的趨勢。主要有兩類人群:一類是長期從事頸部經常相對固定在一個位置的職業人群,如財會人員、汽車司機、文案及電腦工作人員等。

  這些人靜多動少,頸椎相對固定於一個位置的時間長,活動時間少,極易引起頸椎退性病變,即頸椎某個部位骨質增生,壓迫或刺激經頸椎通過的椎動脈,導致暫時性腦供血不足。另一類是頭頸部曾有過外傷史的人群,有時可追溯到幾十年前的瞬間暴力受傷史。

  頸性眩暈治療的方法很多,應根據不同情況決定治療手段。對確有顯著手術指徵的患者,可採取手術治療。對頸椎無器質性病變,僅有結構紊亂的頸性眩暈患者,則不適宜手術治療,應以綜合的保守治療為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