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副主任醫師 丁榮晶

  動態心電圖(Holter)可連續記錄24小時內每一次心跳的心電圖形,含有大量有關心臟電活動的資訊。如何從中獲得對疾病、病情有價值的資訊呢?一般來說,面對一份正規的24小時動態心電報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閱讀分析:

  1、心率

  正常人24小時心率為59~87次/分。白天偏高,劇烈活動可達180次/分。通常最高心率年齡增加而減低,老年人最高心率一般不超過130次/分,女性高於男性。夜間睡眠時偏低,約50次/分,甚至40次/分。可見的正常人竇性心率的變化範圍很大,睡眠時仍>90次/分,應視為異常,要考慮到是否患了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疾病;相反如持續減慢,平均心率<60次/分,活動後心掌上升不到90次/分,就要注意竇房結等傳導系統是否發生了病變。

  2、早搏

  首先應明確這樣的觀念:有早搏不一定有心臟病;各種型別的早搏都可發生於正常人。一組183例正常人的動態心電由監測資料顯示: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發生率分別為46.0%、28.4%。因此,24小時內有少量的早搏(<100次=。一般來說,室上性早搏對心臟功能影響較小,也不會發展成致命的惡性心律失常,如沒有臨床症狀可不予治療。

  3、心律失常與臨床症狀的關係

  動態心電圖可捕獲瞬時心電變化,對於判斷是否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持續的時間,具有常規心電圖無法比擬的優勢。正常成人中,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檢出率為50%~70%,且隨年齡增加而增加,60歲以上老年人短陣室上速佔20%,而室性心律失常的出現則往往提示有嚴重的心臟疾患。觀察病人出現心悸、氣短、暈膠等不適時所描記的心電圖是否正常,可以明確上述症狀是否心臟疾患引起。

  4、心肌缺血及其規律

  對冠心病病人進行監測可瞭解心肌缺血發作的次數、持續的時間、晝夜發作規律,對更好地認識病情有很大幫助。大部分發作時在病人清醒時或輕微活動後,發作次數明顯增加。原因是由於心率加快與冠脈舒縮的改變,以及活動後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引起。而心動過緩時發生,則系由於迷走神經張力過高,心跳減慢,心輸出量下降,交感神經興奮降低,周圍血管擴張,迴心血量減低,血流緩慢,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當冠狀動脈供氧不能滿足心肌需氧時,可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和心電圖表現。

  影響心肌耗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心率、平均動脈壓、心肌收縮力是三個重要因素。通常情況下,平均動脈壓和心肌收縮力兩個引數的變化很小,故臨床上可單用心率表示心肌缺血閾。

  心肌缺血與早已證實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臟猝死存在相似的晝夜規律。冠心病患者上午易發心肌缺血可能與此刻兒茶酚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血小板聚集升高、纖溶活性下降、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等因素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