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外科 主任醫師 程伏林

  人的消化道分成上下兩段;上段稱為上消化道,下段稱為下消化道。上消化道一般指的是食管、胃及十二指腸,下消化道包括空腸、迴腸、結腸和直腸。其中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均屬於小腸;結腸和直腸則屬於大腸。大腸起自迴盲瓣,止於肛門,是人體內管徑最大的腸腔,故得其名,根據大腸的位置與特點, 我們可以大致將大腸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右半結腸,二是左半結腸,三是直腸與肛門。直腸是人體消化道的最末端部分(長約12~15cm,一般外科醫師的食指長約10cm,大部分直腸癌均能由臨床醫生用指診檢查到);
        肛門是大腸最後的門戶(由內外兩層括約肌包繞,控制大便的排出),也是腸鏡檢查最先通過的部位。倘若把整個消化道比作一個隧道的話,那麼大腸則是這個隧道的最後一段。在這段隧道里,食糜通過的速度緩慢,最後在大腸內形成大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大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多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來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近幾年來,本病的發病人群有著上升的趨勢。這可能主要與飲食習慣改變的因素有關: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精細食品、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取量的增多,加上生活節奏加快、飲食時間縮短,導致身體未能攝取足夠量的纖維性的食物,使有毒物質較長時間地積聚在大腸內,滋生贅肉並轉化為癌細胞。由於年輕人的臨床生物學特徵與中老年人不同,所以年輕人大腸癌的漏診率較高,通常發現時已是晚期。不同部位的大腸癌各有特殊表現與症狀,患者一旦發現相應的表現與症狀,應儘早就醫。大腸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腸癌的早期治療效果不錯,5年生存率達到60%~70%,而且其中部分患者在手術以後還能長期生存,正常工作。但若錯過了早期治療機會,就會出現向肝臟或其他器官轉移的情況,則治療效果就很不理想。迄今為止,腸鏡仍是唯一能夠比較準確地檢測出大腸癌的檢查方法,所以無論如何,有適應證的患者還是應該接受檢查。

  右半結腸癌訊號:貧血和腹痛

  右半結腸癌患者常表現出腹部腫塊,也常會出現貧血、腹痛、全伸乏力與消瘦等症狀。但右半結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不會有明顯的改變。食糜在右半結腸時仍呈現半流動的稀糊狀,故不易出現由食糜摩擦癌腫組織而引起的出血;然而,癌灶組織壞死、脫落會引起的出血,且由於盲腸和升結腸的細小蠕動,使所出之血和稀糊狀的食糜均勻混合,肉眼不易察覺患者所排出的大便中的這種慢性出血的異常。這樣長期的慢性失血會引起患者貧血,同時由於腫瘤的生長,身體營養的大量消耗,患者多會伴有乏力、消瘦、頭暈、臉色發白等貧血的全身症狀。貧血是右半結腸癌患者就醫的主要症狀之一。同時,腫瘤侵及腸壁可以引起隱痛,甚至引起腸周炎,疼痛逐漸加重,並伴有梗阻症狀。隨著癌腫的增大,右側腹逐漸加重、甚至還可以摸到腹部腫塊。腹痛也是右半結腸癌患者就醫的主要症狀之一。因而不少患者是因貧血或腹痛就診時才意外發現體內的癌症。大便潛血檢查也常呈陽性,可作為首發症狀出現。

  左半結腸癌訊號:大便帶血和腸梗阻

  左半結腸癌患者均是較早自我發現病情的。大便帶血(便血)是最常見的症狀,約佔75%。這是因為,當食糜從右半結腸進入左半結腸時,由於水分被再吸收,由稀糊狀的食糜逐漸成為固體狀的大便,質較硬,容易與癌腫組織摩擦引起出血。肉眼可見的便血癥狀便會引起患者的警惕,促使患者及時就醫。也可出現黏液便或黏液膿血便。同時,乾結成形的大便難以通過癌灶處,比較容易出現腸梗阻的情況。這就好像水管管道的內壁沉積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汙垢,堵住了水流。為此,腸梗阻也可形象地理解為

“管道堵塞”。

  直腸癌訊號:排便習慣與大便形狀的改變

  由於癌腫刺激腸道,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從原來一天一次大便變成一天好幾次、甚至每天可多達十數次或數十次大便,每次僅排少量的血液及黏液便,多伴持續性肛門墜脹感及排便不盡感;或者好幾天一次大便。大便變細變形:從原來圓柱形變成大便中間有一道鉤樣的。這些均是直腸癌的典型症狀。大便帶血也是直腸癌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便血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罕見有大量出血的患者,有時便血中含有黏液、血塊與脫落的壞死組織。

  肛門癌訊號:出血與疼痛

  出血與疼痛是肛門癌的主要表現。固體的大便,質較硬,容易與癌腫組織摩擦引起出血,血液呈鮮紅色,與大便不混。肛門癌的癌腫在早期即可侵及神經組織引起疼痛,尤其在排便時疼痛加劇。患者對排便產生恐懼感,故易致便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