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美容整形科 主任醫師 王少華

  眼瞼分裂痣是發生在眼瞼面板上的一種色素痣,病變多表現為一半在上瞼,一半在下瞼,閉眼時常可視為一塊完整病變。治療方法頗多,臨床上多需手術,每種方法各有其適應症及優缺點。我們自1999年以來用雙斧狀區域性旋轉皮瓣(因皮瓣外形似由兩個斧頭共蒂組成,以下簡稱雙斧狀皮瓣)修復眼瞼分裂痣9例,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齡在15歲~25歲之間。病變累及上下瞼外 1/3者4例,中外 2/3者4例,上下瞼大部者1例。最小病變(閉眼時總面積)1.0cm×1.0cm,最大者2.5cm×2.0cm。右眼7例,左眼2例。9例術後病理均為皮內痣。

  手術方法

  患者閉眼,沿病變外約0.1cm及距瞼緣約0.2cm畫線標出切除範圍。如瞼緣有高出面板平面者電灼至平面板。在病變外(或內)側切口邊緣,以眼外(或內)眥水平為中心,在上下眼瞼區域各設計一斧狀皮瓣,兩皮瓣共蒂,兩側對稱,蒂部寬與皮瓣寬比例可為1:3~4,皮瓣近病變側“斧刃”要延伸至病變橫徑的約 1/2,使其成為雙斧狀。。

  2%的利多卡因區域性麻醉,麻醉生效後先沿畫線切除病變面板,術中如發現累及肌肉在不影響功能的前提下應儘量切除,如累及瞼板應予以保留,清洗創面,電凝止血。在脂肪淺層掀起皮瓣,保留中央蒂(P)不能分離。不分離部分應占皮瓣高度(H)的約 1/2~ 1/3。向缺損區旋轉皮瓣,先縫合固定最遠端一針,再行間斷縫合。如皮瓣邊緣與創面邊緣不等長,應均勻消化之。最外端“V-Y”形縫合。眼內塗眼藥膏,包紮。

  典型病例

  患者 女,22歲。因右側眼瞼分裂痣入院。病變大小約2.5cm×2.0cm(閉眼時整個病變),並高出面板,色黑有毛髮生長,邊界清,病變累及瞼緣及部分結膜,結膜面光滑,患者無不適感覺(圖1)。入院後經術前準備, 2%利多卡因局麻下手術,自眼輪匝肌上切除病變,保留瞼緣面板約0.2cm。術中見病變未累及肌肉,雙斧狀皮瓣修復創面。因創面較大,皮瓣邊緣與創面邊緣不等長,致使縫合後創面邊緣一側出現較明顯皺褶,但術後3天換藥時面板皺褶已基本消失,皮瓣血運無障礙,6天拆線,外觀良好,睜閉眼自如,無異常(圖2)。術後3年書信隨訪未見病變復發及功能障礙。

  結果

  全部病例術中即表現為皮瓣邊緣與創面邊緣不等長,其中3例由於病變較大表現為縫合後上下瞼面板出現明顯皺縮,但在術後3天換藥時已完全舒展開,外觀良好。 9例皮瓣全部成活,無皮瓣壞死發生。術後5天間斷拆線,7天拆除全部縫線。全部病例睜閉眼時無明顯異常。患者及醫方均滿意。書信隨訪 4例,隨訪時間 1~4年,未見病變復發及功能障礙。

  討 論

  1、眼瞼分裂痣由Fuchs於1919年最先報道,是一種發生在有胚胎時期(大約3月前)上下瞼尚未分開時的面板黑色素痣,當眼外胚葉發育成熟,上下瞼之間有瞼裂形成時,則將痣一分為二,故稱分裂痣。此痣生成較慢,但在青春發育期及內分泌改變時增長較快。眼瞼分裂痣屬臨床少見病例,多發生在面板及瞼緣,也有部分累及結膜及瞼板。主要影響容貌,有的分裂痣上睫毛亂生,形成倒睫刺傷結角膜,使病人長期眼紅、眼痛、重者影響視力。

  2、分裂痣是瞼緣痣的一種特殊型別,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國外多采用Hughes法,國內另有張氏法、弧形皮瓣、分層設計多瓣轉移、馬蹄形皮下蒂皮瓣[3]等手術方法。而斧狀皮瓣於1983年由Reynaud開始應用於臨床,主要修復鼻部面板缺損,後漸又擴充套件到側面部的修復。

  艾玉峰又將其設計為雙斧狀並應用於眼瞼面板缺損的修復(第四屆全國整形外科學術會議交流),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斧狀皮瓣的應用範圍也逐漸擴大。該皮瓣的應用對修復面部一些特殊部位的面板缺損發揮了重要作用。雙斧狀皮瓣修復眼瞼分裂痣是斧狀皮瓣的應用擴充套件及改進,具有操作簡單,效果可靠,供區與受區色澤、質地一致,遠期效果好等優點,家屬及患者滿意,是治療分裂痣的有效方法之一。

  3、眼瞼分裂痣患者一般日常無不適感覺,多僅為解決面板顏色異常來診。一般不同意行較為複雜且有可能影響患眼形態的手術。由於植皮者多遺留目前尚難以解決的色素沉著問題及增加供區瘢痕等,許多患者及其家屬也不願意行植皮術,且該部位色素痣多為皮內痣,故我們設計了保留部分睫毛及保留瞼板的手術。

  術中採取較為保守的方法,如累及少量肌肉,可一併予以切除,如累及全層及瞼板一般應予保留。如該部位病變面板高低不平,一併用掃斑機(高頻電流)予以修整平整;如有倒睫可手術糾正或電解拔毛;如累及瞼結膜而又無明顯不適可不予處理,如影響視力或病變有惡變傾向應徹底或擴大切除,用張氏法進行修復[2]。

  4、手術注意事項

  ⑴該皮瓣主要適用於眼瞼病變不超過眼瞼寬度的 2/3,且病變縱徑一般不超過上瞼高度的 1/2者;

  ⑵設計皮瓣時必須以外(或內)眥為中央蒂,蒂部寬與皮瓣寬比例可為1:3~4,使皮瓣儘量成雙斧狀,皮瓣兩端近病變側的“斧刃”儘量達到或接近病變寬度的 1/2,以利旋轉及修復;分離皮瓣時不應超過整個皮瓣高度的 1/2~2/3,以免影響皮瓣血運;⑶皮瓣縫合時一般都表現為皮瓣邊緣短,基底創緣長,呈不等長,此時可均勻分散皺褶,一般在術後3天即可舒展,由於該部位血運極為豐富,一般不會影響皮瓣血運;

  該皮瓣適用於外、中、內側面板缺損的修復,但病變超過全眼瞼寬度 2/3及超出內、外眥者不適合應用該皮瓣,否則易致瞼裂變形。

  基底保留部分病變,日後是否有病變擴散尚有待觀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