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主任醫師 熊露

  民間諺語有:“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句,一定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共鳴,春天本是一個萬物生髮的季節,不少人卻是反而睏乏綿力,特別是白天精力很差,晚上反而是睡不好。

  其實,中醫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現象,《靈樞·營衛生會》:“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若營衛不和,循行失常,則晝不精,夜不瞑。” 但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晝不精(白天沒精神),夜不瞑(晚上睡不好)”的現象太多了,以至於我們都覺得很正常。

  前幾年,有個外國人叫Bernd Hagemann來到中國,驚訝地發現國人的有一“神技”——無論何種艱難的條件情況下都能睡得下去。大驚小怪的他還把這些照片拍下來傳到了自己成立的網站“www.sleepingchinese.com”,並且還把這些照片集合成冊,出版了本圖書叫《sleepingchinese》(沉睡的中國人)。

  這個外國人還煞有介事的介紹說:“When China wakes, she will shake the world,” warned Napoleon. This may be true. But let’s not forget that hardworking people need their sleep too.”(翻譯:拿破崙曾經警告說,“當中國醒來時,她會震驚世界”。這句話也許是對的。但是,我們不能忘了那些為此辛勞工作的人民,也需要他們的睡眠。)他說的很對,辛勞工作的人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睡眠時間,不過可以補充的是,與睡眠的相關的因素還是很多的:

  一般而言,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次數也越多。睡眠時間與年齡有密切的關係,是由於人生長髮育的規律決定的。嬰幼兒無論腦還是身體都未成熟,青少年身體還在繼續發育,因此需要較多睡眠時間。

  老年人由於氣血陰陽俱虧,“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有“晝不精,夜不瞑”少寐的現象,但並不等於生理睡眠需要減少。相反,由於老人睡眠深度變淺,質量不佳,反而應當增加必要的休息,尤以午睡為重要,夜間睡眠時間也應參照少兒標準。
“少寐乃老人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思則就枕”,這是極符合養生道理的。

  睡眠時間長短與人的體質、個性也有密切關係。

  中醫早在《內經》中就對此有明確論述:“此人腸胃大而面板溼(澀),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面板溼則分肉不解,其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面板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以上表明睡眠多少與人體胖瘦大小有關。

  一般說來,按臨床體質分類,陽盛型、陰虛型睡眠時間較少;痰溼型、血瘀型睡眠時間相對多。

  按五行體質分類,凡金型、火型睡眠時間相對少,而水型、土型睡眠時間較多。

  按體型肥瘦分類,肥人較瘦人睡眠時間多,肥人中腠理粗、身常寒的胖人睡眠時間最長,此因“衛氣多寡”不同。

  實際上,中醫在臨床實踐中,有很多心得,能用很低成本安全有效的方式,把人的睡眠質量、以及時間、給調整好。 

  不同的環境,季節的變化影響睡眠。

  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5~7個小時),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7~8個小時),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大約需睡8~9個小時)。如此以合四時生長化收藏規律。陽光充足的日子一般人睡眠時間短,氣候惡劣的天氣裡一般人的睡眠時間長。

  隨地區海拔增高,一般人的睡眠時間稍稍減少。隨緯度增加,一般人的睡眠時間稍要延長。  

  睡眠還與工作性質、體力消耗和生活習慣有關。

  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所需睡眠時間長,而腦力勞動者較體力勞動者REM時間長。現代研究認為每個人最佳睡眠時間(稱睡眠中心時刻)是不同的。可分為“貓頭鷹型”和“百靈鳥型”。貓頭膺型人每到夜晚思維能力倍增,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但上午精神欠佳。百靈鳥型人的特點表現為入睡早,醒得也早,白天精力充沛,入夜疲倦。一般來說,大部分人為百靈鳥型節律。此外睡眠時間的長短還與精神因素、營養條件、工作環境等有關。

  儘管個體所需睡眠時間差異很大,只要符合睡眠質量標準就視為正常。

  好的睡眠的質量標準

  東晉·張湛《養生要集》神仙圖中有“禁無久臥,精氣斥”,“禁無多眠,神放逸”。認為“久臥傷氣”,使陽氣、精神懈怠。由此可知,多睡不一定符合養生要求。過多睡眠和戀床可造成大腦皮層抑制,使大腦細胞乏氧。

  1、入睡快。上床後5~15分鐘進入睡眠幢態;

  2、睡眠深。睡中唿吸勻長,無鼾聲,不易驚醒;

  3、無起夜。睡中夢少,無夢驚現象,很少起夜;

  4、起床快。早晨醒來身體輕盈,精神好;

  5、白天頭腦清晰,工作效率高,不睏倦。

  一般說來,睡眠質量好,則睡眠時間可以少些。

  身體總覺得精力差? 試試睡一段時間子午覺

  子午覺是古人睡眠養生法之一,即是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以達頤養無年目的。中醫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極不平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

  現代研究也發現,夜間0點至4點,機體各器官功率降至最低;中午12點至1點,是人體文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因此子午睡眠的質量和效率都好,符會養生道理。

  據統計表明,特別是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有防病保健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