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放療科 副主任醫師 徐剛

  腫瘤病人是目前發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且大約50%-70%的惡性腫瘤(癌症)病人會發生骨轉移,而嵴柱是骨轉移癌的常見部位,約佔轉移癌病人的40%。嵴柱腫瘤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椎體85%,附件10%-15%,椎管內外5%。最常發生嵴柱轉移癌的疾病是: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其次是腎癌、胃腸道腫瘤、甲狀腺癌、淋巴瘤和骨髓瘤等。隨著現有檢測手段的發展、抗癌手段的增多、病人生存期的延長,嵴柱轉移癌的發生率仍有不斷增高的趨勢。

  嵴柱轉移癌病人約有10%會發生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腰背痛,分為以下三種:

  1、靜息痛。病人表現為持續性的腰背痛,往往夜間更為明顯。這在腫瘤的晚期更為明顯。它主要由腫瘤細胞膨脹性生長,壓迫周圍骨膜、骨髓腔內的神經末梢及竇椎神經所致。

  2、運動痛。病人表現為體位變化,如翻身、坐起、躺下等活動時腰背部劇痛。它主要由腫瘤細胞破壞椎體骨小樑及骨皮質,導致椎體病理性骨折,並引起嵴柱的生物力學穩定性破壞所致。

  3、神經痛。病人表現為難以忍受的、持續性疼痛,並往往向胸、腹部或下肢放射。嚴重者出現癱瘓等嚴重的併發症。它主要由腫瘤細胞壓迫、刺激神經根和嵴髓所致。

  對嵴柱轉移癌病人的治療主要是止痛和預防癱瘓。根據病人疼痛的原因,結合病人有限的生存時間,治療主要是通過對原發病的化療、對嵴柱轉移灶的放療及二磷酸鹽的應用等綜合保守手段。但仍有1%-2%病人需要手術干預。

  目前對嵴柱轉移癌手術治療的目的有:

  1、嵴髓或神經根減壓,以起到止痛和恢復嵴髓完整性的目的;

  2、恢復嵴柱生物力學穩定性;

  3、明確診斷。對其它臨床手段難以確診的嵴柱病灶,可以通過手術的途徑切開活檢或切除病灶。而手術的最終目的是在病人有限的生存時間內提高生存質量。

  目前對嵴柱轉移癌的手術治療手段有:

  1、單純嵴柱減壓。常用的方法是椎板減壓術。該方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常採用的治療手段。但由於嵴柱轉移癌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椎體和椎弓根。對嵴柱附件的切除更加破壞了嵴柱的穩定性,從而導致病人的手術效果較差,甚至還不如保守治療的療效,因此一度造成“談手術色變”的狀況。

  2、椎體腫瘤切除及重建術。隨著人們對Danis嵴柱三柱結構理論的認可,目前對嵴柱轉移癌的治療是嵴椎病變的刮除或全嵴椎切除術,以起到對病灶的部分或完全切除。手術同時採用與人體相容性較好的鈦網或人工椎體重建術後的椎體缺損。該手術往往需要嵴柱的後路椎弓根螺釘系統或前路的釘棒系統來增加相鄰節段的嵴柱牢固性。術後即刻恢復嵴柱的生物力學穩定性,止痛效果明確,且病人在手術後短時間內就可下床活動,完成正常的日常生活。病人生存期內較少發生假體及內固定鬆動或斷裂的併發症,遠期效果好。但該手術創傷大,手術費用高,加上病人生存時間較短,往往難以被病人及其家屬、甚至臨床醫務人員所接受。

  3、嵴柱的填充手術。目前較常採用的方法是經皮或術中椎體穿刺骨水泥成形或球囊擴張成形術。該手術原理是採用硬度較大、塑性性良好的醫用骨水泥來填充被腫瘤破壞的椎體髓腔,從而恢復椎體自身的剛度;加之該骨水泥有部分殺傷腫瘤細胞的目的,從而起到區域性“化療”的作用。該方法操作簡單,病人損傷小,費用低,甚至在門診即可完成該項操作,手術療也效立竿見影,因此非常容易被病人及其家屬接受。但該項手術最嚴重的併發症是骨水泥的滲漏,尤其是向椎管及血管內的滲漏,它可導致嵴髓受壓,嚴重者出現癱瘓甚至死亡等併發症。因此手術有較嚴格的適應症,尤其是要求病變椎體的後壁要完整,在骨水泥灌注之前要明確穿刺部位周圍沒有血管破損及與大血管相通。

  4、病變嵴柱的其它微創治療。目前較常用的方法是椎體穿刺、病變部位的熱療、化療、放療等。如病變處的射頻消融、氬氦刀治療、放射性離子植入、阿黴素脂質體植入等。這些方法由於受相應裝置的限制,往往難以廣泛開展。而且腫瘤生長習性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

  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表明:手術結合輔助放化療的效果要明顯優於單純的放化療治療。其優勢主要表現為:病人臥床時間明顯縮短,疼痛明顯減輕,發生癱瘓的比率明顯減低,自身日常生活能力和信心顯著提高。而且隨著治療手段的多樣化、簡單化,越來越多的嵴柱轉移癌病人正逐步接受積極的手術干預措施。無痛化、正常化的生活正逐步成為嵴柱轉移癌病人的生存目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