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治醫師 張立輝

  膽囊位於右上腹部,像一個梨形的囊袋懸掛在肝臟的下方,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儲藏由肝臟分泌的膽汁,在人體需要的時候排洩到腸道去幫助消化吸收食物。膽囊息肉就是在膽囊腔內壁上長出的贅生物,小的形如粟米僅1毫米~2毫米,大的狀似桑椹可達2釐米。因為在臨床上和影像學檢查上很難明確其性質,故又稱“膽囊黏膜隆起性病變”。膽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惡性息肉之分,但以良性息肉多見。良性膽囊息肉又包括了膽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組織異位性息肉等。其中膽囊腺瘤性息肉是潛在的癌前病變,與膽囊癌的發生有關。與此相比,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膽囊腺肌瘤等非腫瘤息肉則不會發生癌變。膽囊息肉的病因較複雜,可能與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和膽固醇代謝紊亂有很大關係。同時肥胖、吸菸、高脂血症、高胰島素血癥、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膽道的解剖異常,也是膽囊息肉的好發因素。

  約5%的人群患有膽囊息肉,大部分患者無不適表現,往往是在健康檢查或人群普查時經腹部B超才偶然發現。有症狀者最常見的症狀為上腹部悶脹不適,一般不重,多可耐受。若病變位於膽囊頸部,可影響膽囊的排空,常餐後發生右上腹疼痛或絞痛,尤其在食用油膩食物後。合併有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者,腹痛較明顯。罕見的症狀有阻塞性黃疸、膽道出血、急性膽囊炎、胰腺炎等,與膽囊頸部的息肉阻塞膽囊管或息肉脫落嵌頓於壺腹部有很大關係。

  對於絕大多數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而且不引起任何症狀的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療主要取決於息肉的大小和增長的速度。處理這類膽囊息肉的具體做法是:首次檢查發現不超過5毫米的息肉,以後每年一次定期超聲複查。息肉在5毫米以上但未達到1釐米的,半年後再次超聲檢查,大小沒有變化者可改為每年複查一次,相反如息肉有所增大則須密切跟蹤,縮短複查的間隔時間。如果息肉大小已達1釐米或更大,或者在隨訪複查中增大超過了3毫米,為了排除癌變的可能,應該施行膽囊切除術,並做病理組織學鑑定。

  總的來說,無症狀的膽囊息肉絕大部分不需要治療,如果是多發性小息肉更可放心,因為這種情況基本可以診斷為膽固醇性息肉。較大的息肉需要將膽囊切除,手術主要是預防性的,多數病例切除後經病理鑑定仍屬良性病變。只要手術及時,即使息肉已有惡變也多處於早期,預後是良好的。膽囊被摘除之後,由肝臟分泌的膽汁直接排入腸道執行消化功能,手術對身體一般無明顯的不良影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