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賈德澤

  1.臨床資料

  患者為60歲女性,因視力下降4年,加重一個月入院。核磁顯示右眼眶肌錐內眶尖部腫瘤。查體:右眼管狀視野,右眼視乳頭水腫。

  2.手術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仰臥位,消毒鼻腔,腎上腺素棉片收斂鼻腔粘膜,神經內鏡下經鼻切除鉤突,開放篩竇和蝶竇後,充分暴露眶紙板,定位眶尖區,顯露眼眶內壁和蝶竇側壁視神經管。神經導航定位腫瘤,並在導航引導下磨開眶內側壁,開放視神經管。切開眶筋膜剝離眶內脂肪後,可見腫瘤位於內直肌和視神經之間,質地韌,暗紅色,邊界較清但與內直肌粘連緊密,尤其是在總腱環處粘連異常緊密,視神經明顯受壓變形,術中邊輕輕牽拉腫瘤邊銳性分離粘連,完整切除腫瘤,術中視神經保護良好,內直肌在總腱環附著處部分損傷,給予縫合一針。腫瘤徹底切除後,少許腦嵴液漏,用事先備好中鼻甲粘膜瓣修補,篩竇內填塞碘仿紗條。

  3.結果

  術後患者即刻視力明顯好轉,視野増寬,眼球活動正常,無明顯複視。術後第二天出現眼球輕度內收障礙,餘方向運動正常,伴有複視,出院時除複視外無其他後遺症。一月後門診複查,眼球位置居中,各方向活動正常,複視消失,視力視野恢復正常,無腦嵴液鼻漏,無任何不適症狀。病理為脈管瘤。

  4.討論

  (1)眶尖區結構複雜,血管神經眾多,尤其是視神經、眼動脈和眼外肌及對應的神經分支,均與視力和眼球活動密切相關。因此眶尖區病變的手術歷來極具挑戰性和風險,傳統手術入路主要是經眼眶入路和經顱入路等,但傳統經眼眶入路空間狹小,對眼睛肌肉以及神經損傷嚴重,同時需要嚴重牽拉眼球,術後對視力影響較大,而且術後長期眼球不舒適,對於該病人,腫瘤位於眼眶最深部,腫瘤太小不容易定位和尋找;經顱入路同樣存在不容易尋找和定位腫瘤的缺點,而且開顱手術創傷大,不僅要經過腦子進入眼睛,而且需要將眼睛和顱內打通,除了損傷大以外,腦搏動會因為眼眶骨板缺失影響眼球,造成凸眼和眼部不適,從結構上講,開顱手術需要越過視神經和眼動脈切除腫瘤,有很大風險導致視神經損傷和失明,並且要切開總腱環,必然會損傷眼外肌,導致病人斜視,複視,甚至眼瞼不能上抬。從解剖結構看,經鼻進入眼眶路徑簡捷,尤其適合於本例鼻側內直肌和視神經之間的腫瘤。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不斷髮展,經鼻入路成為處理眶尖部腫瘤比較理想的路徑之一。

  (2)神經導航的應用有助於病變的定位和重要解剖結構的辨認。術前仔細閱讀CT和核磁共振掃描資料,瞭解腫瘤與視神經和眼外肌以及總腱環的關係非常重要,術中根據導航的指引除了能準確找到腫瘤外,可以儘量減少對眶壁骨性結構的破壞,避免術後眼球內陷。導航的應用還能幫助定位視神經和頸內動脈,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

  (3)眶脂肪和內直肌是該病變顯露的主要障礙,手術中沿內直肌與下直肌之間進入,僅切除了少許眶內脂肪,術中採取“雙人四手”技術分離腫瘤與內直肌的粘連。

  (4)手術的另外一個關鍵就是需要視神經充分減壓,術中發生腦嵴液漏一定要仔細修補。

  神經內鏡下經鼻入路切除眶內腫瘤顯露良好,手術創傷小,併發症少,病人術後恢復快,是比較理想的手術方式。與傳統手術相比,該術式同樣存在操作空間有限,顯微器械使用不便、內鏡鏡頭易汙染等不足,要求術者擁有紮實的內鏡解剖知識和嫻熟的手術技巧,只有在熟練掌握經鼻入路解剖及操作技術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發揮神經內鏡在經蝶手術中的優勢,達到微創手術的滿意效果。

  目前國外和北京上海部分醫院已開展經鼻切除眼眶內腫瘤,但由於該病發病率比較低,對手術裝置和手術技巧要求極高,尤其是手術者需要有大量的經鼻神經內鏡手術的積累,所以省內沒有開展,該病人為省內首例。筆者在經歷了大量經鼻內鏡切除垂體瘤和顱咽管瘤的基礎上,經歷了大量的屍體解剖模擬以及神經導航模擬手術,順利完成了手術,術後病人恢復良好,該入路值得推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