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研究新進展
導語:肝硬化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近年來均呈日益增高的趨勢,已在全世界最常見的死亡病因中位列第14位,在中歐更已列為第4位。
肝硬化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近年來均呈日益增高的趨勢,已在全世界最常見的死亡病因中位列第14位,在中歐更已列為第4位。來自英國的Tsochatzis等對近年來關於肝硬化的研究進行了回顧,將肝硬化看成一個動態過程,對其臨床分期、重要併發症的防治策略等進行了歸納總結,作一綜述發表於2014年1月27日的The Lancet雜誌上。作者在參考了2000-2013年間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疾病臨床特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敘述:
1、肝硬化的流行病學特點2、肝硬化相關的病理生理學機制
3、肝硬化的臨床診斷更新要點4、肝硬化自然病程的新理論
5、肝硬化重要併發症的防治策略及綜合診治肝硬化的臨床思路6、對未來的展望
如今,肝硬化不應僅僅看做是一個單一的終末期疾病,而應看成是可以根據顯著的臨床症狀進行分期的一組全身性疾病。肝硬化可看作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根據預後主要分為:
1期――處於代償階段,尚未出現食道靜脈曲張,一年死亡率為1%左右;
2期――仍處於代償階段,但已出現食道靜脈曲張,一年死亡率為3%-4%;
3期――失代償階段,出現腹水,一年死亡率為20%;
4期――失代償階段,食道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一年死亡率為57%;
5期――嚴重失代償階段,出現感染及腎功能障礙,一年死亡率可達到67%。
在肝硬化診斷方面,組合各項血清指標建立的肝纖維化診斷模型近年來成為研究熱點。在國內外所提出的一系列肝纖維化無創診斷指標中,較具代表性為 Fibro Test(FT)、Forns指數、APRI指數和Hepascore等。同時須結合超聲、CT、MRI及聲輻射力脈衝成像技術等,對肝硬化患者進行全面的病情評估。與以往傳統的病理學分類不同,近來推出的新評估方法,即結合膠原面積比例(CPA)對肝纖維化進行定量評估,與肝靜脈壓力梯度(HVPG)及臨床結局預測密切相關。
肝硬化往往因嚴重併發症而導致死亡,包括門靜脈高壓、靜脈曲張及曲張靜脈破裂出血、腹水、感染、肝性腦病、肝細胞性肝癌等,因此本文重點分析了對重要併發症的防治策略,以及綜合診治肝硬化的臨床思路。
在探究肝硬化相關的病理生理機制上熱點眾多,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是肝硬化發展的兩大主要結局。門靜脈壓力取決於門靜脈血流量和門靜脈阻力。肝硬化時門靜脈阻力增加是發生門脈高壓的始動因子,而門靜脈血流的增加是維持和加劇門脈高壓的重要因素。
門脈高壓病理生理機制
1、門靜脈阻力增加:解剖學因素有肝纖維化生成、血管生成、肝實質損傷性消失、再生結節壓迫肝竇和肝靜脈系統導致肝竇及其流出道受阻等,均可引起門靜脈血管阻力的增加以及肝竇毛細血管化,最終引起肝功能障礙。
功能性異常因素主要是由於血管內皮功能紊亂引起,包括N0減少,血栓素A2增加,去甲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2及內皮素增加等血管活性物質失調。對血管收縮因子的反應性增強,則會引起肝血管緊張度不斷增強。
2、門靜脈血流量增加:由於肝功能減退使機體對去甲腎上腺素等物質的清除能力下降,並且交感神經興奮,又使心臟收縮增加,心輸出量增加。由於機體在適應性反應下表現出NO、CO、內源性大麻酚類或胰高血糖素增加,其擴血管作用以及對縮血管物質G蛋白依賴的傳導通路的損害,造成了血管對縮血管物質的低反應性。
加之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驅動下的血管生成,導致內臟小動脈擴張,形成了肝硬化病人的內臟高動力迴圈。此時內臟血管充血,門靜脈血流量增加, 靜脈壓力持續升高。
3、門脈高壓的後果即靜脈曲張及側支迴圈形成:區域性解剖學因素及VEGF驅動下的血管生成,加上不斷增高的門靜脈壓,致使門體間形成側支迴圈以降低門脈壓力,因此在門靜脈與腔靜脈之間形成許多交通支。這些交通支開放後,出現血流方向的改變、靜脈擴張和迂曲。
4、門體分流性腦病的產生:由於首過效應降低,網狀內皮系統作用下降,門體間側支迴圈的開放使門靜脈血可不經過肝臟,而是通過側支經靜脈直接回右心,最終使血氨上升,體內毒素累積。
作者同時還深入分析概括了肝硬化併發症的防治策略,以下分別為門脈高壓和腹水的臨床應對指南:
門脈高壓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防治策略
――根據肝靜脈和下腔靜脈之間的壓力差即肝靜脈壓力梯度(HVPG)決定相應治療方案
1、門靜脈高壓期,即HVPG >5mmHg,但未出現臨床症狀。須針對病因治療,改變生活方式或應用他汀類、抗凝藥物等行相應治療。
2、出現門脈高壓臨床症狀,即HVPG >10mmHg,此時肝硬化失代償或進展為肝細胞肝癌的風險增加,易造成門體側支迴圈靜脈曲張。主要措施為防止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可行反覆內鏡下套扎直至根治曲張狀態。
同時可應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在可承受的最大劑量範圍內(控制心率在每分鐘50次以上,收縮壓在90mmHg以上),使HVPG降低至少20%,或者保持HVPG在12mmHg以下,(若使用卡維地洛,建議每日6.25-12.5mg)。
3、當HVPG R12mmHg時,極易造成曲張靜脈破裂出血。一旦出血,應立即輸血至血色素到達70-90g/L,靜脈注射血管活性藥物,12小時內行內鏡下套扎治療,並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5天。
如果患者Child分級為C或B合併活動性出血,則考慮行緊急TIPS(經頸靜脈肝內門脈分流術)。
4、曲張靜脈破裂出血的二級預防。行內鏡下皮圈套扎及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聯合治療,若失敗則考慮TIPS或肝移植術。
腹水防治策略
1、肝硬化門脈高壓初期,可應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防止進一步引起內臟及周圍血管擴張。
2、當由於周圍血管擴張引起迴圈血量減少、鈉瀦留、心輸出量增加並導致腹水時,應嚴格限制鈉鹽攝入,應用利尿劑如安體舒通及速尿,停止服用ACEI類藥物,避免服用NSAIDs藥物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此時可考慮是否合適行肝移植術。
3、腎血管收縮、心輸出量減少,演化為難治性腹水(2型肝腎綜合徵)時,須大量放腹水,考慮行TIPS。
4、當進展為腎功能障礙(1型肝腎綜合徵)時,應當停用所有的利尿劑,可應用特列加壓素聯合白蛋白輸注。必要時考慮行肝移植術。
肝移植是唯一能使患者長期存活的療法,但由於供肝來源總是短缺,須嚴格評估肝硬化患者是否合適行肝移植術。
肝移植適應症
1、失代償期肝硬化:臨床分期3期及以上,至少存在腹水併發症,可合併潛在的異常併發症包括難治性瘙癢、反覆膽管炎及肝肺綜合徵。
2、由肝硬化演變而來的肝細胞肝癌:許多醫療中心採用米蘭標準來選取合適患者,即單個腫瘤直徑Q125px或腫瘤數目少於三個,每個直徑Q75px,無證據表明腫瘤侵入血管或出現肝外轉移。
肝移植禁忌症
1、違禁藥物濫用:如患者正行藥物替代治療(美沙酮類)則不列為禁忌。
2、艾滋病:控制良好的HIV不應視為禁忌。若患者感染HIV合併丙肝,則應視為禁忌症。
3、肝外惡性腫瘤:不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和血管內皮瘤在內。
4、膿毒血癥:只有在感染治癒以後方才行肝移植。
5、肝外器官功能障礙:如心、肺功能等。超聲心動圖檢查必不可少,需要時可行心導管插入進行肝移植的病情評估。肺動脈壓大於50mmHg應視為絕對禁忌症。
6、廣泛的內臟血栓形成:已延伸至腸繫膜上靜脈。
7、技術禁忌。
預防和治療早期肝硬化的臨床思路
1、識別危險因素,包括肥胖、濫用酒精及1945-1965年間出生於美國的患者。應使用無創的纖維化檢驗及肝炎病毒檢測對他們進行篩選。首先考慮改變患者的生活方式,例如減重、戒菸酒,可以輔助運用抗氧化劑及相應抗病毒治療。
2、如果肝硬化依舊存在,檢查患者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並進行肝細胞肝癌的初篩,進一步治療可使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針對門靜脈高壓)、他汀類藥物(針對高脂血症),避免NSAIDs、PPI及氨基糖苷類藥物。
3、若患者有腹水,治療上採取低鹽飲食、利尿劑、停止ACEI類藥物,可以考慮進行肝移植。對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可應用喹諾酮類藥物進行二級預防。
4、若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可行內鏡下皮圈套扎並使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
5、若有肝性腦病,首要治療在於控制和去除誘因,保護肝功能免受進一步損傷,須早期發現輕微肝性腦病的患者。
對於肝硬化患者應提倡早期預防干預,防止疾病進展,避免或推遲臨床失代償性併發症的出現。尤其對於很多肝硬化患者來說,在21世紀面臨的 新挑戰在於儘可能避免進行肝移植。未來仍需要大量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來探索和驗證新的診療方案,以為日益增多的肝硬化患者帶來福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