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足踝外科 主治醫師 趙華健

  前足疼痛中,外側2至5趾,以及相對應的跖趾關節或跖骨頭下疼痛,是臨床醫生最為頭痛的疾病。進行詳細的檢體和檢查後,確診通常並不困難,治療也相對不復雜。但是前足疼痛通常是足踝外科醫生診斷與治療,如果是普通的骨科醫生,因為對這一領域的瞭解不全面,可能在鑑別上需要特別小心。此文對前足最常見的錘狀趾進行簡單的講解。

  錘狀趾(Hammer toe)是足趾的常見畸形,定義為跖趾關節過伸,近端趾間關節屈曲,遠端趾間關節伸直的畸形狀態。畸形通常見於第2、3足趾,通常需要和錘狀趾進行鑑別的畸形有爪形趾(Claw toe)、槌狀趾(Mallet toe)。(見圖1)

  臨床表現

  疼痛和穿鞋受限是錘狀趾的主要臨床症狀,嚴重畸形可以併發趾間關節背側雞眼形成,或是趾尖處嚴重的痛性胼胝。畸形出現後,患者穿鞋嚴重受限,有時寬鬆的運動鞋也不能穿。走路成為一種折磨,長期畸形會造成患者嚴重的足部功能受限。

  查體

  主要是要分辨畸形是柔韌的還是僵硬的。僵硬性畸形通常需要進行趾間關節的成形術(DuVries術),而柔韌性畸形通常採用肌腱移位術可以治療。

  然後要注意畸形位於跖趾關節還是近端趾間關節,還是兩者都有。

  抽屜試驗(Lachman’s test),抽屜試驗檢查的是跖板與側副韌帶的功能。通常認為足趾遠端出現背伸移位大於2mm或是移位大於50%就為陽性表現。注意檢查者的手要握在正確的位置,否則可能出現假陽性結果。

  病因

  錘狀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拇外翻、第2跖骨過長、穿尖頭鞋。此三種情況下,足趾長期承受異常應力,漸漸出現畸形。臨床上還可能見到有第1跖骨過短的患者,因為外側跖骨受力過大,出現錘狀趾。

  錘狀趾出現後,足部通常還存在肌肉力量的不平衡和跖趾關節不穩定。

  足內在肌的肌肉力量下降,會造成跖趾關節屈曲力量不足,趾間關節背伸力量不足。從而趾長、短伸肌腱和趾長、短屈肌腱的力量相對過強,出現錘狀趾畸形。

  肌肉力量不平衡,足趾長期處於畸形狀態,可以出現趾間關節活動度消失,由一個柔韌的畸形,轉變成僵硬性畸形。

  此外,畸形的足趾造成跖趾關節穩定結構,如跖趾關節副韌帶和跖板,在足部行走時承受過大的應力,出現損傷、功能不全、或是斷裂。從而出現交叉趾或是“漂浮趾”。從精確的定義來講,跖板損傷的足趾與拇外翻時的足趾損傷機制並不完全相同。不過長期的應力造成損傷的結果基本是一樣的。從臨床上講,這些畸形的治療方式也是一樣的,在此放在一起討論(圖2)。

  畸形通常見於第2、3足趾(圖3)。通常足趾的穩定結構有跖板、跖趾關節的側副韌帶。副韌帶損傷可造成足趾在冠狀面出現不穩定,而跖板損傷造成的是矢狀面的不穩定。如果兩者同時存在,可有交叉趾出現。

  治療

  錘狀趾的治療方法並不多,保守治療時,如果是僵硬畸形,需要在趾頭下方戴月牙形的趾墊以適應畸形,如果是柔韌性畸形,可以用錘狀趾墊進行限制。但是保守治療的長期效果並不好。患者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疼痛會再次出現。

  足趾外側畸形的手術方式選擇是比較有限的。通常採用的方法有Weil截骨術(跖骨頭短縮截骨)、Girdlestone-Taylor術(屈肌腱向伸肌腱移位術)、以及伸趾肌腱Z形延長術。如果是僵硬性的畸形,可在趾間關節進行關節成形術(DuVries術)。

  爪形趾的治療與錘狀趾類似,但是僵硬性的爪形趾對跖骨截骨短縮或是軟組織鬆解的依賴性更大。

  以上治療方法都有併發症出現,術後足趾畸形復發、足趾僵硬、足趾無力或是殘留疼痛等等都可在臨床中見到,但是發生率不同。最常見的患者不滿意結果是僵硬性畸形,足趾肌肉力量異常不可能完全由手術恢復,因此,術前要與患者交流,表明手術的目的是解除疼痛和穿鞋,患者瞭解手術目的後再進行手術。如果患者期望很高,並不適合手術處理。

  伴有跖板損傷的患者,術後最常見“漂浮趾”(Floating toe),這一併發症可能與手術沒有進行跖板修復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