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不是病,解不出來真要命”。對現代人來說,每天保持腸道通暢,似乎越來越困難了。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20%患有便祕。為什麼便祕會這樣常見?到底是缺什麼呢?應該怎麼防治呢?
為什麼會便祕,到底缺什麼?
導致便祕的原因很多,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經常抑制便意。長期精神抑鬱、緊張或過於興奮。服用了某些可導致便祕的藥物,如止瀉藥、抗高血壓藥、抗膽鹼藥、利尿藥、抗過敏藥、鈣劑、鐵劑等。患有某些可導致便祕的疾病,如肛周疾病、結腸病、神經性疾患、內分泌疾病都可以導致便祕的發生。除了這些原因作者總結了五缺:一缺水,二缺油,三缺渣,四缺菌,五缺動力。
一、缺水:水是生命之源,人體如果缺水了,大便中含水量減少時,大便就非常乾硬,大便乾燥就會引起便祕。
二、缺油:油脂在腸道內扮演著潤滑劑的角色,飲食中如果缺乏適當的油脂,就會使糞便顯得乾燥,從而增強了它在腸道內的運動摩擦力,時間一長,便乾結形成便祕。
三、缺渣:缺渣就是缺膳食纖維,這一點很重要,膳食纖維包括水溶性膳食纖維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水膨脹,使糞便保持一定的水分與體積,潤滑糞便,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像“掃帚樣”,促進胃腸道蠕動,利於糞便的推進和排出。
四、缺菌:腸道菌群在人的健康中起著關鍵作用,影響著宿主各種生理活動,包括胃腸動力。慢性便祕患者腸道菌群的改變,主要是厭氧菌的相對減少(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擬桿菌等),及與之相伴的潛在致病微生物的增加。腸道菌群的改變在慢性便祕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五、缺動力:胃腸道動力不足,要麼沒力氣把食物殘渣運到直腸,滯留在結腸裡,要麼到了直腸卻沒有力氣把糞便拉出來,所以就便祕。
便祕應該怎麼防治?
一、補充水分,讓腸內糞便鬆軟起來。大便中含水量減少時,大便就非常乾硬。因此,胃腸內有了粗纖維那樣的“鋼筋”,還需有“混凝”作用的水,這樣才有助於糞便鬆軟且排便正常。每天保證喝水1500-2000毫升,起床後飲一杯溫水、三餐前可以喝溫水或湯。但要注意餐中不要喝水,餐後也不宜立即喝水。
二、補充油脂,讓胃腸蠕動潤滑起來。油脂是腸道的潤滑劑,如果飲食中缺乏適當的油脂,就會大便乾結形成便祕。尤其是女性朋友,因為愛美常常怕長胖而拒吃油脂食物,這時糞便中毫無油脂,很容易比男性更易患便祕。因此,適當補充油脂勢在必行,建議平時飲食中適當喝一些有脂肪的湯,比如排骨湯、豬上蹄湯等。
三、補充粗纖維,讓糞便體積膨脹起來。富含粗纖維的食物,能使糞便膨脹、體積增大,利於糞便排出。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首推燕麥片、麩子(含麥麩的餅乾、麵包)、玉米。還可多吃紅薯、魔芋、芹菜、菠菜、小青菜、蒜薹(苗)、木耳、菌菜等;獼猴桃、紅棗、香蕉以及蜂蜜也可選用。至於纖維素的用量,因便祕程度而異,一般能達到通便效果即可。所以,要多吃粗糧、雜糧,少吃精細米麵,並搭配著芹菜腐竹、醋烹豆芽、香菇油菜、蝦皮菠菜等粗纖維多的菜餚。
四、補充益生菌,讓腸道菌群平衡起來。各種便祕患者腸道都存在益生菌減少、有害菌增加的菌群失調,都可加服益生菌製劑如地衣芽孢菌(整腸生)、雙岐桿菌、培菲康等,有益無害。市面上的乳酸菌發酵產品很多,酸奶就是不錯的一種。
五、經常運動,讓胃腸運動起來。排便不僅需要一定力度的腸道蠕動,還要有排便肌群的配合。散步、快走、慢跑、騎車等運動,不但可以改善腹內壓力,提高排便肌群的張力,還可以使胃腸道縱行肌與環行肌受益。堅持做仰臥起坐、腹式深呼吸、練內養功、強壯功、腹部按摩和練習提肛門動作,可以有效預防便祕發生。
六、調好生物鐘,定時解大便。排便要有規律,像鬧鐘一樣,一到時間結腸就自行蠕動,排便自然省力得多。至於幾點鐘排便並不重要,關鍵是要堅持定時訓練,養成好的習慣。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定時鐘”尚未調好,出現便意一定要趕快解決,有意憋便反而會加重便祕。另外,解便時要專心致志,不要看報、玩手機,確保結腸蠕動不受干擾。
當然治療便祕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注意以上六點,平時還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病要及時去醫院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