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科 主任醫師 孫秀梅

  在我們周圍經常會看到或是聽到這樣的事情:耳朵痛了往耳朵裡滴藥,耳朵癢了往耳朵裡滴藥,耳朵流水流膿了也往耳朵裡滴藥,更有甚者應用所謂的偏方某種草藥磨成粉、香油等滴入耳內,結果呢,很多病人不但沒有療效反而會使症狀加重,嚴重的伴有頭痛、耳悶脹阻塞感、聽力下降等症狀。如此看來滴耳藥不能隨便使用,要想正確使用,避免因滴耳藥的不當使用使病情加重或複雜化,必須知道導致耳痛、耳癢、耳朵流水流膿的原因,然後針對病因選擇正確的滴耳藥,應用正確的方法往耳朵裡滴藥。
  首先耳痛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感染性的,另一種是神經性的。感染性疾病導致的耳痛,根據感染的部位不同臨床主要有兩種疾病:一種是外耳道炎或外耳道癤,發生在外耳道的感染,大多是因挖耳、耳內進水等引起;另一種是發生在中耳的感染即中耳炎,大多數是由感冒流涕擤鼻不當或是咽炎氣管炎咳嗽等,致病菌經過中耳和鼻咽腔之間的管道,醫學上稱為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兒童由於咽鼓管較成人相對短、寬、平,所以兒童感冒或是咽炎呼吸道感染後更易引起中耳炎。對於這類感染性疾病導致的耳痛,應用消炎滴耳液是正確的,臨床常用的藥物是氧氟沙星滴耳液。神經性疾病導致的耳痛,一般是陣發性針刺樣或跳痛、搏動樣疼痛,與感染性疾病的持續性脹痛、鈍痛、牽拉耳廓或按壓耳屏疼痛加重是不一樣的。神經性耳痛的原因可以是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牙齦炎等疾病通過神經反射引起的,也可以是原發性沒有原因的,另外一種疾病是耳部帶狀皰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蛇盤瘡,大多數是因機體抵抗力下降導致沿神經潛伏的帶狀皰疹病毒侵犯神經引起疼痛。這種疾病在耳部皰疹尚未出現時,容易被漏診。對於這類神經性耳痛不需要應用滴耳藥的。但對於耳部出現皰疹或者皰疹潰破合併細菌感染時除外。

  耳朵流水流膿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原因是耳內正常分泌的耵聹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耳屎,因洗澡洗頭等耳內進水將耵聹軟化變稀流出,這種情況是不適宜耳朵滴藥的。第二種耳朵流水流膿的常見疾病是中耳炎,根據發病情況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中耳炎早期一般只是鼓膜急性充血,以耳深部疼痛為主,如果病情得不到控制,鼓膜發生穿孔後會出現耳朵流膿,此時病人會因鼓膜穿孔張力減輕耳部疼痛減輕。急性中耳炎治療及時穿孔一般能夠自行癒合,如果穿孔遷延不愈,即轉為慢性中耳炎,在耳內進水、感冒、流涕、呼吸道感染及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容易出現耳朵流膿。這種情況需要應用3%雙氧水清理乾淨耳內膿液後再滴入消炎滴耳劑。第三種會導致耳朵流水的疾病是外耳道溼疹,這種疾病的另一個主要症狀是耳癢,它是外耳道的一種過敏性疾病,因此此種疾病在清理乾淨耳內分泌物後可以應用抗過敏的滴耳液,由於外耳道結構彎曲、狹窄,不太主張病人自行應用藥膏塗抹,以免塗抹不當引起外耳道炎以及藥膏殘留清理困難,嚴重的會合並真菌感染。
  單純的耳朵癢大多數是由於反覆挖耳使區域性的敏感性增高造成的,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戒掉挖耳習慣即可。伴有耳朵流水流膿的耳朵癢,除了上述常見的外耳道溼疹外,另外一種疾病則是外耳道真菌病,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濫用滴耳藥引起的。由於真菌容易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下生長繁殖,所以當外耳道進水或積存分泌物,長期應用滴耳藥物時容易導致真菌感染。這類患者主訴耳朵癢,耳內分泌物常常呈黃黑色或灰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等,就像夏天食物發黴的樣子。因此這類患者只能應用抗真菌滴耳劑,如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氟康唑藥水等,為了確保療效在滴藥前最好將外耳道及鼓膜表面的分泌物清理乾淨。

  下面談談正確的滴耳方法:患者採取坐位或臥位,患耳朝上;將耳廓向後上方牽拉,向外耳道內滴入藥液3~5滴,然後用手指輕輕按捺耳屏數次,5~10分鐘後變換體位,以便藥液充分均勻地分佈在外耳道或鼓膜表面或通過鼓膜穿孔處流入中耳。使用滴耳藥物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滴藥之前最好清理乾淨耳內分泌物,深部的尤其是鼓膜表面的需要由耳鼻喉科醫生來完成,以免耳內分泌物的存在影響藥物的療效。
  2、某些藥物具有耳毒性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會引起耳聾、耳鳴、頭暈等,所以這類藥物臨床禁忌使用。
  3、不主張用粉劑,以免阻塞鼓膜穿孔,導致膿液向外引流不暢,轉而向內耳或顱內感染。沒有鼓膜穿孔的粉劑容易沉著在鼓膜表面,影響聽力。
  4、避免滴用有色藥液,以免妨礙區域性觀察。
  5、中耳腔內禁忌使用含酚類、砷類的腐蝕劑。
  6、冬季應該使滴耳藥液的溫度儘可能與體溫接近,以免引起眩暈。
  7、抗生素水溶液不易長期滴用,以免滋生真菌,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使病情複雜化。
  綜上所述,應用滴耳藥之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耳朵是什麼疾病,然後根據病因選擇針對性的滴耳藥,為了確保藥物充分發揮療效,在向耳內滴藥之前最好清理乾淨耳內分泌物,必要時需要專業醫生清理,尤其是病史長,或細菌、真菌交叉感染或伴發溼疹等,更需要專業醫生指導診治。為了避免上述各種耳部疾病,注意避免挖耳、耳內進水、不當的擤鼻方法,避免濫用滴耳藥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