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微創外科 主任醫師 彭道賢

  下肢缺血性壞疽治療不能太過依賴支架和球囊擴張
  在糖尿病足的型別中,以缺血性乾性壞疽最為難治,週期長、費用高、截肢率高。這是一個“癥結”,造成它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過度依賴血管介入來治療,忽視了其他治療方案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優勢。
  糖尿病下肢動脈閉塞多為瀰漫性、多發性的閉塞,不僅是大血管,小血管、微血管也會閉塞。對於管腔大的血管可以做手術疏通,但是小血管、微血管做不了。這就好比大河的支流淤積,區域性傷口仍得不到充足的血供,很難起到改善血液迴圈的目的。
  而且,介入再復發的風險比較高,這已經是業內共識,同時也是大家都希望避免的事實。復發之後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手術,對病人傷害大,還會增加經濟負擔。如果不具備手術條件,結果就只能截肢了。同時,對於那些可以再做手術的病人,後期仍不樂觀。
  整體上影響介入治療的因素特別多,我非常贊同來自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曹燁民教授的觀點,就是做血管介入的時機會影響治療效果,早做、晚做都不行。但也不僅僅是時機的問題,像介入治療的適應症、禁忌症等方面也有影響,有的人可以做,有的人不可以做。
  更何況改善血液迴圈只是糖尿病足治療的一個方面,還有許多其他問題需要重視,例如對區域性傷口創面的綜合處理與治療。在這一點上,介入對創面的治療缺少有效處理經驗,病人在血管外科做過介入之後,需要轉到內分泌等科室再去治療傷口,血管外科的治療基本結束,整個治療不具備連貫性,導致創面難長好,介入治療就失去了意義。

  在這次大會上,有不少年輕醫生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們剛開始也是西醫,也是做支架,當接觸到了中醫,見證了中醫的治療效果之後,表示我們現在的治療方案太依賴於介入治療了,病人不一定要做支架,臨床上通過中醫保守治療康復的效果反而會更好。
  中醫對創面以及控制創面感染的意義重大
  就目前對糖尿病足創面治療以及感染的控制,主要的兩個方面有改善迴圈與創面癒合,西醫常見的治療方法除了介入,還可能有負壓引流、植皮、打抗生素等方式。而中醫治療則更為保守,主要包含中醫治療周圍血管病和中醫煨膿生肌。
  與西醫相比較,中醫治療周圍血管病有明確的理論基礎——中醫對“血脈”、“血行”、血液的“灌溉一身,無所不及”,以及“血瘀”、“血凝”、“痛則不通”和“活血化瘀”等,與西醫對血管的解剖、生理、血液高凝、血管阻塞和抗栓療法等理論相似。
  中醫通過中藥水、中藥油、藥膏、滲劑、水劑、注射劑等“組合拳”進行綜合治療,尤其是穴位注射,將藥物直接灌注到病灶,可以有效改善迴圈,建立側支迴圈,改善微迴圈,提高區域性血氧飽和度,為促進創面癒合提供必要條件。
  另一方面,煨膿生肌治療傷口是中醫治療的另一優勢。採用煨膿生肌的方法,對於清創後的傷口,辯證而治,在瘡面外敷不同種類的中草藥膏(散),使創口膿液滲出增多,載邪外出,能提高區域性傷口的抵抗力、免疫力以及增生能力,有效快速控制傷口感染,促進創面自然生長出健康的肌肉組織及面板等組織。

  在中醫治療的過程中,不需要植皮,不做介入,不做負壓,還能避免大量使用抗生素,對病人造成的損失小。一個又一個案例已經證實,糖尿病足缺血性壞疽通過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康復的效果很好,保肢率高,只不過週期會相對長一點。但是能治好病,病人能不截肢,其他的都不會是問題。
  當然,雖然中西醫結合的效果值得肯定,但是也有不一樣的聲音和觀點。這難以避免,我也認為這是醫學得以進步的前提。對於我們中西醫結合醫生來說,一定要包容,更要有自信,不斷去學習新知識新理念,幫助更多糖尿病足患者不截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