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感染科 副主任醫師 石慶鳳

  疾病發生會帶來痛苦,它讓我們沮喪、不安甚至恐懼,這在開始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對疾病的恐懼是人類自覺進行保健的動力之一。但是之後我們對待疾病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有些慢性病要終身治療。像某些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也包括有些乙肝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等,有時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終生治療。要放寬心,以平常心視之,積極治療,是對待疾病的最佳心態。治病不僅僅是醫生的任務。病人及其家人要相信醫生,遵守醫囑,並儘可能瞭解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療。

  對待疾病的八種態度畫個“臉譜”,看一看你是屬於哪一類?

  1、病盲型。對疾病和健康知識絲毫不瞭解,也不想去了解,生病後就將自己完全交給醫生,甚至說起自己服的藥也是以“小黃片”、“大白片”來記憶。其實,如果患者能掌握些疾病的常識和治療的程序,會更能增加對醫生的信任與理解,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2、輕視型。對自己的疾病滿不在乎,不以為然,認為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比如有的人患上糖尿病後,該吃多少還吃多少,該喝酒還喝酒,一點兒不忌口,慢慢地,視網膜病變、腎功能損害、冠心病、腦中風等糖尿病併發症便都不約而至了。

  3、過敏型。對自己的身體過度敏感和關注,整天被一些可疑的身心症狀纏繞,稍有不適便會疑神疑鬼。過多地檢視醫學書籍和資料,並愛“對號入座”。此類病人一有病便會跑好幾家醫院,恨不能看遍所有的醫生,卻又對醫生抱有懷疑態度,將信將疑,自己一直處於糾結矛盾中,使治療不能堅持地進行下去。

  4、迴避型。諱疾忌醫,有病不願輕易去醫院,認為越去醫院越會出問題,能拖一時就拖一時,不積極配合治療。

  5、恐懼型。得知自己得了病,緊張、恐懼、焦慮,彷彿天要塌下來,終日惶恐不安,常往最壞處聯想。過度害怕的心情將自己搞得身心俱疲,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

  6、悲觀型。一旦患病,整日鬱鬱寡歡,憂心忡忡,覺得幹什麼都沒意思,消極對待治療,甚至破罐破摔,對戰勝疾病缺乏信心。

  7、抱怨型。得病後不願接受現實,總覺得上天對自己不公平,怨天尤人,自哀自憐,而不採取積極的態度去應對。

  8、積極型。對待疾病持有“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坦然接受,理性面對。適度地瞭解自己疾病的相關知識,堅定康復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堅持服藥,定期複查,並調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為日後的健康做準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