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胰島素泵對神經重症患者血糖控制的療效。方法4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1例)和對照組(21例),治療組應用胰島素泵治療(CSII);對照組為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MSII)。結果CSII組能夠較好的控制空腹及餐後血糖,無明顯低血糖等併發症的發生,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CSII能夠較好的控制神經重症患者的空腹及餐後血糖。
神經重症患者應激性高血糖的高發生率是臨床上突出、常見的問題,並可能成為繼發性腦損害的因素之一,其血糖升高的程度與病變的部位、大小及病情程度相關,與昏迷的程度、併發症的發生及預後亦相關。我們自2006年1月 至2007年2月年應用胰島素泵(美國美敦力507)治療42例神經重症患者合併高血糖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物件和方法
1.1物件:所有病例均為我院住院患者,符合神經重症監護病房(NICU)收治標準[1]。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39-72歲,平均58.2歲。急性腦血管意外26例,顱腦損傷4例,病毒性腦炎6例,多發性硬化1例,重症肌無力2例,代謝性腦病3例。既往有糖尿病者34例,入院後隨機血糖均>15.0mmol/L。其餘8例隨機血糖>20.0mmol/L。 隨機分為治療組(CSII)和對照組(MSII),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治療方法 CSII組每日胰島素(諾和靈)起始總量為0.6u/kg,基礎量和三餐前負荷量各佔總量的50%。MSII組根據血糖情況使用諾和靈,起始劑量為0.5 u/kg。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標準熱量及其他治療等。
1.2.2 觀察專案 監測空腹、三餐前、餐後2h及睡前血糖,部分患者加測0am、3 am血糖。
1.2.3統計學方法 資料採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治療前後比較採用t檢驗。
2、結果
2.1 CSII組血糖達標所用時間明顯短於MSII組(p<0.05),CSII組每日胰島素用量也明顯小於MSII組(p<0.05),
2.2不良反應 CSII組無低血糖及黎明現象,MSII組2例低血糖反應,3例發生黎明現象。
3、討論
神經重症患者合併糖尿病及應激性高血糖症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影響機體代謝狀態、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成為影響危重症患者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實驗與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腦損傷後血糖升高是導致患者死亡和傷殘的重要原因之一,並與腦細胞損害形成惡性迴圈。
血糖升高的機制與血糖調節激素的改變、皮質激素的大量應用、外周胰島素水平與胰島素抵抗,以及既往合併有糖尿病等有關。對危重症患者,應激性高血糖的診斷標準尚不明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升高(>6%)可以評價過去2~3個月的血糖情況,但不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迴圈中血糖水平也反應了腦內的血糖升高的程度,而高血糖對腦細胞的損害可能來自以下幾方面:
(1)增加糖的無氧酵解,導致乳酸生成增加,尤其是缺血缺氧情況下,大量乳酸產生並堆積,造成腦內乳酸性酸中毒;
(2)自由基產生增加;
(3)無氧代謝增強,導致能量生成障礙,線粒體ATP生成減少;上述改變均可導致和加重腦細胞水腫和顱內壓增高,加重腦細胞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腦損害。當腦卒中合併高血糖時,若血糖水平>16.7 mmol/L,提示腦組織損害範圍較廣,病情嚴重,是預後不良的指標之一,控制好血糖是預防和治療的關鍵。
傳統的觀念認為血糖升高是應激後能量代謝需要的代償性反應,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血糖升高的程度與顱腦損傷、腦卒中、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病人的預後密切相關,對於既往有糖尿病的病人應激後血糖升高同樣如此。而高血糖的控制能夠改善其預後。
當今血糖控制策略已成為危重症綜合治療的一個方面,營養支援配合外源性胰島素強化治療,嚴格控制血糖水平,一方面有效控制了由於大量葡萄糖輸注造成的血糖升高,同時也保證了營養底物的充分補充與有效利用,恢復細胞的代謝與保證能量供給。
胰島素泵治療能模擬正常人的胰島素分泌,24小時不間斷地向患者體內輸注微量胰島素(基礎量),進食時再按需輸注追加量,基礎量的給予既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又可抑制脂肪的分解和酮體的產生。並能抑制應急狀態下的糖異生過程。使患者血糖水平維持在7-10 mmol/L。另外可隨時調整基礎量和追加量,不易出現低血糖,空腹血糖和夜間血糖維持較好。
近年來發現胰島素有許多降糖以外的作用,如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白細胞和單核細胞趨化和吞噬功能,減少感染機會,減少心腦血管意外。有報道CSII使常規胰島素在皮下組織的吸收率波動<2.8%,而MSII的各種胰島素製劑皮下組織的吸收率波動在注射劑量的10%~52%之間,因此CSII組低血糖發生率低於MSII組[4]。故CSII治療神經重症患者合併糖尿病及應激性高血糖症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