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羅慶勇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是指由非外傷因素導致顱內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腦室系統引起的綜合症。其發病率很高且逐年增加,約佔自發性顱內出血的20%~60%左右。腦室內出血常分為原發性腦室內出血(PIVH)和繼發性腦室內出血(SIVH)兩類,常見的病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顱內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煙霧病等。腦室內出血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急症,起病急驟,且重度腦室出血病死率極高,無論保守治療還是單純腦室引流療效均不理想。臨床一般表現為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等顱內高壓症狀,重者可出現嚴重意識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晚期可出現腦疝、去大腦強直、呼吸迴圈障礙。腦室出血越多,患者生存率越低。影響生命預後的主要因素取決於腦室積血程度和腦脊液迴圈梗阻情況,有研究表明腦室擴張程度與最初腦室內血凝塊的體積呈線形正相關,早期腦室擴張是腦室內血凝塊的直接擴張作用所致,可進一步引起室管膜的損傷而使腦室擴張加重和惡化。後期腦脊液吸收的障礙及血凝塊的溶解可造成腦室的進一步擴張。所以及時清除腦室內積血促進腦脊液迴圈通暢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

  由於單純的腦室外引流常會因積血形成鑄型血凝塊以及血凝塊堵塞引流管,造成引流不暢,達不到引流的目的。加之血凝塊雖可自行溶解,但所需時間較長,血凝塊的持續存在不僅可使腦室持續不斷的擴張,而且可直接造成腦脊液迴圈障礙及分解釋放毒性物質引起一系列相關的腦損害。側腦室穿刺置管尿激酶灌洗溶解血凝塊及腰大池置管持續引流的方法可以緊急解除腦積水和腦室膨脹,降低顱內壓,可儘早清除部分腦室積血,可使血腫迅速溶解,打通腦室通路,解除腦脊液梗阻,緩解擴大的第Ⅲ、Ⅳ腦室對周圍重要腦組織的壓迫,改善其周圍的微迴圈根據患者病情在全麻下或局麻下行出血少的一側側腦室穿刺或行雙側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採取側腦室前角穿刺,置入內徑1mm的無菌靜脈輸液管於腦室內1.5~2.5cm深,術後接溶有尿激酶4-10萬u的生理鹽水約200ml緩慢滴入腦室內,速度按2~4滴/分控制。根據腦室內積血情況,引流量和色澤變化確定尿激酶及引流天數,一般1周左右拔除腦室內引流管。10~12天左右在腰大池引流的腦脊液明顯變淡清亮後,拔除腰大池引流管。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必要時立即複查頭顱CT。

  腦室外引流管的通暢情況是是否能儘快溶解血凝塊的關鍵,而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續外引流管的通暢情況是是否能儘快引流血性腦脊液、促進腦脊液迴圈的關鍵。為避免血凝塊堵塞腦室引流管,必要時可行雙側腦室外引流;引流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引流情況,防止堵塞保持引流通暢,以及引流過度致再出血可能;根據顱內壓和引流量的變化調整引流高度。

  在經頭顱CT複查血凝塊基本清除後,應及時拔除腦室外引流管,以免造成顱內感染可能。在治療中因腦室出血本身可造成嚴重的腦損害,產生嚴重的意識障礙、中樞性高熱、應激性潰瘍、感染、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等嚴重的併發症,在引流的同時,應積極主動控制原發病及預防、治療併發症。遺有腦積水症狀者可行腦室腹腔引流術。

  高血壓和動脈瘤為繼發性腦室出血的兩大主要病因,其中高血壓性腦室內出血以丘腦、基底節區出血破入腦室為多見,動脈瘤性腦室出血以前交通動脈瘤為多見。因此,患者病情平穩後,有條件者應行腦血管造影(DSA)檢查以排除顱內動脈瘤可能。懷疑動脈瘤性出血者,應避免引流過快、過量致動脈瘤再次出血。高血壓性腦出血者如以腦內出血為主,則須先處理腦內血腫。

  本療法採取側腦室及腰大池穿刺對口灌洗引流,同時側腦室內滴注尿激酶溶解血塊,能夠及時清除腦室系統的積血,促進腦脊液迴圈通暢,減輕了對腦膜、腦血管的刺激,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減少了併發症。筆者認為,腦室穿刺置管尿激酶灌洗溶解血凝塊及腰大池置管持續引流的方法是治療腦室內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該方法治療腦室出血是一種較為簡便,損傷較輕,療效較好,安全可行的治療措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