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主任醫師 王亞軒

       正常育齡夫婦生活在一起,有正常的性生活,多數在半年左右即可受孕。一般於婚後第一年中約80%可以懷孕生育,第二年又增加10%。目前國內多數學者認為,如果婚後有2年以上的不避孕性生活史而未能受孕,稱為不育症。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不育症定義為婚後一年夫婦有正常性生活,未採取避孕措施而未受孕;由於男子方面的原因造成不孕者,稱為男性不育症。目前不育症的發生率為15%左右,其中單屬女方因素約為50%,單純男方因素約為30%,男女共有約20%。臨床上把男性不育分為性功能障礙和性功能正常兩類,後者依據精液分析結果可進一步分為無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精子無力症和精子數正常性不育。

  1、男性不育的現狀

  有人統計,1960年因為不育來諮詢的男性只佔8%,而如今已高達40%以上。70年代男女不育症患者的比例為3比7,90年代這一比例已上升到近1比1。據WHO估計,全世界不育患者高達6000萬~8000萬,而且每年以200萬對不育夫婦的速度增加。我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現在男子患有不育症在近一二十年迅速增加,平均每8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育,而且工業化程度越高的地區,精子質量下降的速度越快。我國男子不育症患者,在農村約為6%~10%,在城鎮為12%~15%左右,在工業發達、人口稠密的城市則高達17%以上。科學家預言它可能對人類的生存造成難以預測的危險。

  半個世紀來,全球人類精子數量和質量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丹麥科學家Carlsen經過多年調查並綜合了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研究報告後發現,人類男性精液的平均精子密度已由1940年的1.13億/毫升下降到1990年的6 600萬/毫升,每次射精的平均精液體積由3.4毫升下降到2.7毫升。近60年來,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50%,精液量也減少了近25%。我國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中國成年男子精液質量正在逐年下降。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曾對1981~1996年間公開發表的,來源於北京、上海、天津等39個市縣、256份文獻共11 726人的精子分析資料進行研究後發現,我國男性的精液質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數量降幅達30%。

  以上資料表明,全球人類精液質量明顯下降,生殖醫學專家指出:“男性正面臨自身的生死危機”。此結論並非危言聳聽。男子生育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與精液質量密切相關的,精液質量下降的臨床意義可能反映在男子生育力的全面下降。從近兩年的臨床來看,因男性因素導致不育的病例佔了三分之一,男性少精子症疾病有逐年上升趨勢。與此同時,精子的質量也在悄然衰退,畸形、劣質精子的比例在增多,其活力、穿透力、致孕率在下降,以致男性不育的比例也正在逐年增加。

  2、環境因素的影響

  男性的生殖活動是一個包括精子發生、成熟、排放等一系列複雜的活動,因此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非常多,而且許多因素共同導致了男性不育。其中環境惡化很可能是導致精液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不良環境對生殖健康的損害,涉及到生殖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對下一代健康的危害極大。而環境因素又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和比較複雜的生物鏈的關係。

        環境因素大致有:

        ①物理因素。如光線、溫度和輻射;

        ②化學因素。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如汽車、拖拉機排出的廢氣及工業廢氣對大氣的汙染,殺蟲劑對空氣的汙染,農藥、化肥對糧食、蔬菜的汙染,工業廢水對飲水的汙染,洗滌劑、化妝品以及各種職業性有害物質的直接接觸;

        ③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微生物;

        ④行為因素。如緊張和用藥;

        ⑤社會因素。包括營養、衛生、習慣、教育和職業等。這些因素常常交叉重疊,可能多種因素同時產生影響。

  近年來,有人提出了“環境激素”的概念。對於激素,大家並不陌生。從人體生理學的角度看,激素是人體內分泌器官分泌的對人體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質。例如性激素可刺激生長髮育和生殖系統的成熟。那麼什麼是“環境激素”呢?所謂環境激素,是指環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夠像激素一樣影響人體內分泌功能的化學物質的總稱,又稱環境荷爾蒙,也叫“第三類損害物”。環境激素不論通過什麼途徑進入人體,都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即使攝人微量,也會導致機體的內分泌失衡。世界衛生組織給環境激素所作的嚴密定義是:“使內分泌功能發生變化,並因此而對個體及其子孫或者集團(部分是亞集團)產生有害影響的外因性化學物質或者混合物”。科學研究證實,環境激素不是直接作為有害物質對人體及其他生物體帶來異常影響,而是以類似激素的方式,對人體或其他生物體產生作用,使生物體內原有的內分泌機能出現紊亂。

  有研究認為,隨著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由環境激素造成的環境汙染正顯著增加。環境激素是環境中一些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可對男性生殖系統造成有害的影響。科研人員已確定了近300種可能影響精子質量的環境激素化學物質,可疑物大約在1500種左右。而這些物質都是人類日常生活密切接觸的。比如塑料製品、一次性泡沫製品、農藥、飼料和食物新增劑、洗滌劑、化妝品、人工合成的激素、殺蟲劑、除草劑,它們廣泛存在於食品、日常用品、蔬菜、近海魚類、穀物、空氣、飲水、紡織品中。它們大都具有與雌激素分子相似的化學結構,如DDT、多氯聯苯和聚碳酸酯等。它們釋放到環境中來,對大氣、水源、土壤造成汙染,再通過飲食、呼吸等途徑進入人體,產生類似激素的作用。其主要危害表現為:①由於食物、飲水中大量存在環境激素物質,造成男人的精子減少,精子運動能力低下、精子畸形率上升,雄性退化,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發;②致畸。經科學研究發現,育齡婦女長期受環境激素的汙染,會使胎兒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導致胎兒的五官、肢體或性器官的區域性畸形;③干擾和降低人體免疫機能,並可導致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智力低下,嚴重的還會引發某些癌症。日本環保研究所一項研究結果還顯示,環境激素的汙染,使飼養的雞70%患有眼病,30%患有咳嗽,15%患有氣喘和支氣管炎[3]。

  精子生成的生理過程受到下丘腦-腦垂體-睪丸激素的內分泌調節,由於環境激素的化學結構與人類性激素的結構類似,環境激素雖然含量極微,但是長期積累作用,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以類似激素的方式干擾睪丸內分泌調節功能,致激素水平改變,影響睪丸精子生成和發育,導致精液質量異常和精子形態功能異常,進而降低生育功能。環境激素的危害,既有內分泌失調的生理因素,還有自由基引發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國內外自由基生物學專家指出,環境激素使機體受到損害,往往與自由基的攻擊作用有關。就精子而言,一方面為了維持人類精子的正常功能,自由基是不可缺的;另一方面,如果自由基過多,將會造成精子的損傷。而環境激素的汙染是引起人體自由基增加的元凶。實驗研究已發現,精子對活性氧自由基,如超氧陰離子等的過氧化作用特別敏感,可使精子膜的流動性降低、活力下降,造成精子的完整性、運動性及其它功能不可逆轉的破壞,進而導致精子的死亡。這已成為男性不育症的重要病因[4]。

  雌激素類化合物是環境激素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對男性生殖系統具有明顯影響,包括影響雄激素的水平,引發睪丸組織結構變化,引起睪丸癌,降低精液中的精子數量,造成男性乳房發育,導致內分泌紊亂等。男性短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並不會對生殖系統造成明顯影響,但長期接觸生活中含有雌激素的物品,則會對生殖健康造成較大危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食品中不適宜地加入了激素類物質。常用的殺蟲劑、塑料製品,都有與雌激素雷同的化學結構。日常的洗滌劑、去汙品,使用後的降解產物,也具有雌激素作用。為了使牛、羊多長肉、多產奶,人們給這些牲畜體內注射了大量雌激素;為了讓池塘裡的魚蝦迅速生長,養殖戶添加了“催生”的激素飼料;為了促使蔬菜、瓜果個大,提前進入市場,菜農和果農們不惜噴灑或注射一定濃度的乙烯利、脫落酸等“催生劑”。還有部分男性護膚時隨意使用女性化妝品,這些專門為女性研製的化妝品中,有些含有一定的雌激素,長期使用可以緩慢改變內分泌功能,對男性生殖健康產生損害,造成性腺功能低下。英國科學家多年前就發現生活在含有城市汙水水域中的雄魚部分雌化的現象,這一現象長時間困擾著人們。後來發現這與城市汙水中含有過量的人類雌性激素有關。英國環保局1996年發表報告說,英國科學家對生活在倫敦東部水域中的魚及水質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這些水域中含有3種具有活性的激素,其中2種是天然人類雌性激素,另外1種是避孕藥中含有的人工雌性激素。它即使數量極少,也會導致生物內分泌失衡,出現生殖器畸形、精子數量減少等現象。

  上述情況已引起科學家的警覺和關注。但要真正解決環境激素對男性精子的危害以及對人類繁衍生存的威脅,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專家們呼籲,在加強環保的同時,建議公眾採取積極的防範措施,遠離環境激素。要儘量少使用塑料容器裝飲食;儘可能不用含氯(如聚氯乙烯)袋裝物;嚴格防止把塑料垃圾混入焚燒處理的垃圾中;儘量少用化學乾洗;儘量不用含鉛汽油。要適當吃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保健品,多吃一些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的食物,如香菇、山藥、銀杏、大棗、山楂、蜂王漿、生薑、絞股藍、麥飯石、豆角、韭菜、青椒和茄子等。這些食物均含有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能及時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精子質量關係著人類生存繁衍的重大問題,對於以上這些因素,我們既要高度警惕,及時加以注意和避免,也要呼籲全社會所有力量來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